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笨小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曲家足迹系列: 不断添加中(网络资源大观)

[复制链接]
67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7:59 | 只看该作者
爱情故事
  1896年,63岁的勃拉姆斯拖着病危之躯,绝望而痛苦的行驶在欧洲大陆。从瑞士急匆匆地赶往法兰克福参加一场葬礼。由于行色匆忙,他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车载着他离他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 当他赶到法兰克福的时候,那场葬礼已经结束。十字架后面睡着他永远无法再看到的人。
  天苍苍,野茫茫,他一个人孤独的站在墓前。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倾诉着43年的情愫与40年的思念。
  听众唯有墓中人。
  这位墓主的名字叫克拉拉,一位钢琴演奏家,音乐家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师母。
  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初次见到大他14岁,并且已是几个孩子母亲的克拉拉。
  勃拉姆斯对克拉拉一见钟情。在此后几年内,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里死去。
  几年的朝夕相处加深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是他始终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师舒曼的妻子。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也隔绝在绝望的思念里。所以,他选择离开,永远不相见。
  那一年,1856年。
  勃拉姆斯身体离开了克拉拉,但他的心是不是也离开了,无人知道。离开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经无数次写给克拉拉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1875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20年;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爱情爆发时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但是,勃拉姆斯始终没有让自己爱欲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他把这种思念全部用音乐表现。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但是,爱情的花不会只开一次,在和克拉拉分别的40年的漫长岁月中,勃拉姆斯也不是没有爱过别人,他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
  1858年,也就是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分别的第三年,勃拉姆斯在哥丁根遇到一位女歌唱家叫阿加特,她非常喜欢勃拉姆斯的歌曲。勃拉姆斯一生创作的歌曲有200余首,他也很喜欢歌曲,便与阿加特一起研究歌曲的创作和演唱。阿加特爱上了他,他也爱上了阿加特,并且彼此交换了戒指。但是,最终,勃拉姆斯和阿加特只是无花果。他写给阿加特的信中说:“我渴望将你拥抱,但结婚是不可能的。”也许,在他心中,永恒的还是克拉拉吧!后来,阿加特还是另嫁他人。
  5年后,勃拉姆斯把一首G大调六重奏献给阿加特。曲中第二主题用阿加特的名字作为基本动机:A—G—A—DE,寄予他对阿加特并未忘怀的感情。
  10年后,阿加特生下她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勃拉姆斯从一本画报中挑选了一首童谣编成歌送给阿加特和她的孩子,这就是那首著名的《摇篮曲》:
  安睡吧,小宝贝,你甜蜜地睡吧……
67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7:59 | 只看该作者
主要作品
  勃拉姆斯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
  (1)管弦乐曲:小夜曲2首,交响曲4部,钢琴协奏曲2首,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圣安东尼众赞歌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序曲》。
  (2)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里纳尔多》、《狂想曲》(女独、男合及乐队),《命运之歌》,《胜利之歌》。
  (3)室内乐:弦乐六重奏2首,弦乐五重奏2首,弦乐四重奏3首,单簧管五重奏,钢琴五重奏,钢琴四重奏3首,钢琴三重奏三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圆号、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3首,大提琴奏鸣曲3首,单簧管奏鸣曲2首。
  (4)钢琴独奏曲:奏鸣曲3首,变奏曲:(a)舒曼主题,(b)自作主题,(c)匈牙利主题,(d)帕格尼尼主题(两套);《亨德尔主题变奏与赋格曲》;狂想曲3首;间奏曲;随想曲;叙事曲。
  (5)钢琴二重奏:变奏曲: (a)舒曼主题,(b)海顿主题(两架钢琴);两架钢琴的奏鸣曲(即钢琴五重奏);《爱之歌圆舞曲》;《亲爱之歌圆舞曲》,《匈牙利舞曲》。
  (6)管风琴曲:众赞歌前奏曲11首。
  (7)歌曲:独唱歌曲近二百首,二重唱,民歌改编曲。
  (8)代表作:第一、四交响曲(Op.68、90),小提琴协奏曲,#c小调钢琴连弹曲《匈牙利舞曲》第5号。
67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7:59 | 只看该作者
勃拉姆斯摇篮曲
《摇篮曲》,这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摇篮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相传作者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
  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萝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舒伯特摇篮曲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
  摇篮摇你,快快安睡,
  夜已安静,被里多温暖;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妈妈的手臂永远保护你,
  世上一切美好的祝愿,
  一切幸福,全都属于你;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妈妈爱你,妈妈喜欢你,
  一束百合一束玫瑰,
  等你醒来,妈妈都给你。
67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0 | 只看该作者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作品链接:c小调第一交响曲
     e小调第四交响曲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号匈牙利舞曲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学院节庆序曲
     摇篮曲
68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0 | 只看该作者
勃拉姆斯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后一位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出生在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职业乐师。勃拉姆斯童年时跟父亲学拉小提琴、大提琴,吹圆号。由于家境贫寒,有时还到酒馆里弹钢琴,以便赚得一些钱贴补家用。勃拉姆斯十五岁起举行演奏会,并创作一些钢琴作品。
  1848年,他在汉堡结识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爱德华·列梅尼,从他那里了解并学习到匈牙利民间音乐。后来,他和这位提琴家一起巡回演出,认识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家李斯特和德国著名作曲家舒曼等人。舒曼和约阿希姆非常赏


识勃拉姆斯的才华,并极力推荐他。舒曼在《新的道路》一文中,称“勃拉姆斯是善于把时代精神表现得尽善尽美的、杰出的专家”。勃拉姆斯早期的创作大多是一些钢琴曲和声乐曲,受舒曼影响较深。
  1860年以后,开始写交响曲和其它形式的器乐曲,追摹贝多芬的风格。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的创作更加成熟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且情思蕴藉,结构工致。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十分重视。他有句名言:“民歌——是我的理想”。他的《匈牙利维曲集》以及近百首改编曲,都是充分利用民间音乐素材或模仿民间音乐风格写成的。此外,他还创作了二百多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些协奏曲,室内乐和一批钢琴曲。其中显著名的作品有:四部交响曲、《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集》、《学院节日序曲》和改编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等。
   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逝世于维也纳,享年六十四岁。
68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0 | 只看该作者
勃拉姆斯比贝多芬更知道如何去拥抱小提琴
来源:东方早报 2010年03月26日09:59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苏菲·穆特即将于4月15日登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此次个人音乐会也是她2010年最新巡演季“勃拉姆斯计划”在中国内地的唯一一场演出。4年前,穆特曾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推出了“莫扎特计划”,并曾表示该计划源于自己童年的梦想,那么这一季的“勃拉姆斯计划”又是出于何种考虑?日前,穆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勃拉姆斯比贝多芬更知道如何去拥抱小提琴。






  穆特刚开始学习小提琴时就被勃拉姆斯的奏鸣曲所吸引,当时,小提琴家戴维·奥伊斯特拉赫到访巴塞尔,他与钢琴家弗列达·鲍尔一起演奏的正是此次“勃拉姆斯计划”上海演奏会上的这三首奏鸣曲。“那时,我就完全沉浸在他们所演奏的音乐中,我想那不仅是因为奥伊斯特拉赫的个人魅力,还包含着乐曲所传达出的温暖琴声和充满激情的表现力,当然还有我对小提琴的热爱。从那一刻起我就将勃拉姆斯的音乐铭记在心了,我认为这样的音乐对于小提琴来说是再完美不过的了,因为作曲家完全理解了小提琴所具备的歌唱性。”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穆特就开始演奏勃拉姆斯的这些奏鸣曲了。

  “不知为何,在我生命的各个阶段,总会迷上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好比几年前,我就一直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在1998年时,我专注于贝多芬。而在更早的青少年阶段,我十分喜爱勃拉姆斯的作品,例如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为小提琴、大提琴而作的《双重协奏曲》,这也许和我与卡拉扬曾一起录制了这些曲目有关。自然,还有这些奏鸣曲。”穆特坦承,就演奏小提琴的舒适度而言,演奏贝多芬的音乐远不及演奏勃拉姆斯,因为勃拉姆斯的确知道如何去拥抱小提琴。穆特自己也曾经有个理论:“让小提琴与身体直接接触,可以产生更好的声音,不会有减弱琴弦颤动的东西存在。”此次她特别强调,这并非是一种炒作,而是女性小提琴家与生俱来的优势。  东方早报记者 安婧

  
68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1 | 只看该作者
c小调第一交响曲
[编辑本段]乐曲概述
  c小调第一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作品。勃拉姆斯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c小调第一交响曲的作曲一共花了21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43岁。此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其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编辑本段]乐曲赏析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调,6/8拍子。序奏以强音开始,表现出恐怖紧张的气氛。给人以悲剧序幕的感觉。其主题贯穿于整个乐章。而主部主题始终以一种胜利昂扬的姿态凌驾于乐队阴沉的背景之上。
  第二乐章,持续的行板,E大调,3/4拍子,带有类似第一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流于感伤,反而给人以高雅、与众不同的 脱俗之感。
  第三乐章,温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调,2/4拍子。根据贝多芬以来的传统,一般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都是活泼的诙谐曲,而勃拉姆斯却不采用此种手法,并且避免袭用古老而传统的小步舞曲,自创新风格写成了典雅的乐曲。在本乐章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勃拉姆斯那淳朴心灵的寄托所在,然而旋律间同样荡漾着淡逸的寂寞感。
  第四乐章,不快而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勃拉姆斯在最后的乐章中,终于唱出了胜利的凯歌。但它不像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英雄性”的终乐章那样,直率地表现出沸腾的欢呼,而是在欣喜之余,还沉湎于回顾与冥想之中。
68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1 | 只看该作者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德语:Yuehannaisi Brahms),一般简译为勃拉姆斯。1833.5.7 - 1897.4.3),德国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父亲是低音提琴手,7岁随父亲学钢琴,10岁便在水滨酒吧里演出,十五岁时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开始作曲,此时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二十岁时用半低音钢琴演奏贝多芬的协奏曲,并当场把每个音都提高了半音,移调试验引起了年仅21岁的哈诺瓦管弦乐团首席乐手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的兴趣,两人交好,勃拉姆斯为约阿希姆写了毕生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约阿希姆感叹勃拉姆斯的才华像“宝石一样纯净,雪一般柔润”。勃拉姆斯在约阿希姆推荐下,投奔至魏玛的李斯特,然而勃拉姆斯对李斯特花哨的音乐风格及其反感。后来他怀揣推荐信找到杜塞尔多夫舒曼夫妇,得到赏识与支持。被推向乐坛。1862年到维也纳,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1交响曲, 1877年完成D大调第2交响曲, 1883年完成F大调第3交响曲, 1885年完成E小调第4交响曲。 除了四部不朽的交响曲,还有许多非交响作品,都有浓厚的勃拉姆斯特质。19世纪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的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维也纳,汉堡港的所有船只都为之鸣笛并下了半旗。
[编辑本段]成就地位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原因概在于此。
  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继承古典乐派交响乐的结构形式的同时,勃拉姆斯又赋予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气质。作品结构严谨,情思蕴藉,规模庞大。他还将德国古典作曲家严密的复调技术和动机发展手法运用到交响曲的创作中。重要作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乐作品《摇篮曲》等优秀曲目。
68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2 | 只看该作者
当舒曼(Robert Schumann)发现勃拉姆斯的音乐天分时,他才20岁,此后他努力不懈,希望不要辜负舒曼的期望。虽然舒曼当时戏称他为“雏鹰”,但勃拉姆斯却生性保守,只有一个地方像老鹰:终其一生,他都坚持当独行客。
尽管勃拉姆斯成熟较晚,他却坚定地以继承古典主义的传统为己任。他杰出的作曲技巧和严格的自我批评,为他赢得当代最伟大器乐作曲家的美誉,而且也被后人推崇是浪漫主义中最强有力、最具独创性的声音之一,因为追根究底,勃拉姆斯的作品并不像表面上听起来那么保守。在对和声的理解方面,确实是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他对丰富的、自由组合的复调组织的偏爱也是一样:他不用传统的“对位法”来处理乐曲线条,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生命的独立旋律元素的组成部分。不过勃拉姆斯最具前瞻性的作法在于:肯定了节奏是音乐语言的基本元素,如同旋律与和声一般。他的这种看法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影响深远。(整理)

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卜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还写有其中第1、3、10三首管弦乐队的改编曲。他从未宣称《匈牙利舞曲》的旋律是自己所作,但其中一些几乎可以肯定是他的创作。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g小调《匈牙利舞曲第一号》,约作于1869年前,为所作二十一首钢琴四手联弹曲《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一首。后由作者改编为管弦乐曲。又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本曲的钢琴独奏改编版,曾是德国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重要的音乐会演奏曲目之一。
一开始即呈示出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以匀称平整的附点节奏写成,柔和抒情而略带淡淡的忧愁。移高八度反复时,情绪变得更为缠绵。接着,出现了节奏活跃、带有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中那种快速段落风格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了生动的对比。随后乐曲进入中间部,奏出情绪激昂的主题,表现了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速度忽慢忽快的中间部后半部分表情丰富,体现了匈牙利吉普赛音乐即兴性的特点。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升f小调《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这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本曲是勃拉姆斯所有作品中最为流行的一首,其粗犷而豪放的旋律具有明显的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的特征,给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更能突出原曲所要求的那种磅礴气势。乐曲的结构十分严谨,第一段为升f小调,具有民间舞蹈风格,速度变化上的自由体现出不同的情趣;乐曲的中段转为明快的升F大调,速度变化依然自由,单纯的旋律与和声所表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绪;乐曲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严格再现。(转自洪恩在线-艺术百科)



专辑曲目:


01. No.1: Allegro Molto
02. No.2: Allegro Non Assai-Vivace
03. No.3: Allegretto
04. No.4: Poco Sostenuto-Vivace
05. No.5: Allegro-Vivace
06. No.6: Vivace
07. No.7: Allegretto-Vivo
08. No.8: Presto
09. No.9: Allegro Ma Non Troppo
10. No.10: Presto
11. No.11: Poco Andante
12. No.12: Presto
13. No.13: Andantino Grazioso-Vivace
14. No.14: Un Poco Andante
15. No.15: Allegretto Grazioso
16. No.16: Con Moto
17. No.17: Andantino-Vivace
18. No.18: Molto Vivace
19. No.19: Allegretto
20. No.20: Poco Allegretto-Vivace
21. No.21: Vivace
68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3 | 只看该作者
“昨天下午一点,我们安葬了她,她看起来一点儿都没有改变,还是和生前一样甜美和仁慈。……”——这是1865年2月6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Brahms,1833-1897)写给克拉拉•舒曼的一封信中的内容,在几天前,勃拉姆斯所挚爱的母亲因心脏病突发而离世,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悲伤的事情之一。勃拉姆斯对母亲有一种超过了对其他家人的爱,这种爱纯真而且深切,它源自于母亲对他的理解、认同、支持和温情,当勃拉姆斯还未被世人所认知时,是他的母亲鼓励他继续奋斗,给予了他坚定的支持;当他初获成功时,是他的母亲第一个写信给他,说自己以他为荣。失去母亲的悲伤最终溶汇到那部抚慰生者的《德意志安魂曲》(Op.45)之中,勃拉姆斯在这一年完成的重要作品中,还包括一部独特的《降E大调圆号三重奏》(Op.40),其柔板乐章被视为他为母亲所作的挽歌。
1865年的夏天,勃拉姆斯是在利希滕陶度过的,那里有克拉拉的一栋度假房屋,还有绿色的森林,勃拉姆斯常常在这里度过夏日的时光,并在附近的森林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当勃拉姆斯在森林中漫步时,他见到了森林的日出,初升的太阳静静地放射着光芒,使森林走出了夜的黑暗。——那浪漫的瞬间启发了他的灵感,不久,日出时的美丽和静寂就再现在了他的新作《圆号三重奏》之中。这部作品是室内乐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非凡之作,勃拉姆斯特别使用了自然圆号,使之与小提琴和钢琴进行了不同寻常的组合,产生出非常独特的音响,尤其是自然圆号的音色,常常会令人想象到旭日初升时的金色光辉;在这一作品中,音乐交织了温暖、恬静、忧郁、伤感等各种不同的感受,使看似相互矛盾的感觉被统一在了一起,而这也恰恰是生命中的真实。

年轻的勃拉姆斯
《圆号三重奏》是以“行板”速度作为开始的,而不是传统的“快板”,一个沁人心脾的旋律首先由以钢琴伴奏的小提琴演奏出来,再由圆号悠悠地吹响,这一旋律或许就是勃拉姆斯对森林日出的印象吧;然后,表情标记变为“稍活泼的”,音乐变得很激动,圆号的声音回荡着,整个乐章洋溢着甜蜜温暖的气息。第二乐章是欢快而有力的“谐谑曲”,音乐给人的感觉是跳跃的,乐章进行到中部有一个歌唱性的抒情段落,旋律盘桓低回,绵延起伏。第三乐章是“哀伤的柔板”,一首圆号、小提琴和钢琴的三重唱,这是勃拉姆斯献给母亲的挽歌,安宁的黯然的旋律之中含着回忆和激动,还有更多挥之不去的梦想,和更多对生命的无尽思索。末乐章是“充满活力的快板”,音乐仿佛是在奔跑着跳动着,显示着勃勃生机。——生命就在此刻复苏了,如同森林在日出的时刻苏醒了那样。
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不仅是他自己一生创作中最杰出的部分,而且也是整个室内乐发展历史中最精彩的部分。他的室内乐延续了从海顿到贝多芬的古典主义形式,而在内容上则是纯粹浪漫主义的,就这样,古典的韵味与浪漫的激情相碰撞,造就出了精美同时又有着深刻内在情感的作品。在所有音乐形式中,室内乐是最适合表现心灵深处世界的一种音乐形式,特别是对于浪漫主义时代孤独的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来说,也是对于在漫漫生命旅途上独守一生的勃拉姆斯来说,室内乐是表述自己独特的个性思想和记录自己诗意的情感世界的最好方式。——忧郁而怀旧,同时又散发着甜美和光泽,这是他的室内乐给人的总体感觉,这些音乐每一部都是倾心之作,每一曲都是心灵之声,每一首都值得用心去聆听、用心去体验,因为它们是勃拉姆斯的生命的印痕。
克拉拉肖像
与比自己年长14岁的克拉拉的恋情,是勃拉姆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53年9月,年仅20岁的勃拉姆斯与舒曼相识,并受到这一家人的热情款待。第二年,当舒曼罹患精神病住院时,勃拉姆斯给身陷绝望的克拉拉带来了许多安慰,这就是二人恋情的开端;之后他们互通书信,在这一年12月给克拉拉的一封信中,勃拉姆斯吐露了自己的爱意:“如果我得到上帝的允许,让我亲口对你说出我爱你若狂,而不是写这封信来告诉你,那该有多好。此刻,眼中的泪水让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后来,克拉拉销毁了这一时期写给勃拉姆斯的信件,对于他们而言,或许理性是更为重要的。在1856年7月舒曼去世之后,克拉拉和勃拉姆斯继续保持了理性的态度,二人没有发展他们的恋情,而是成为了终生的亲密朋友,这肯定令勃拉姆斯伤心欲碎,他再也没有像对克拉拉那样对别的女性敞开过心扉,那时勃拉姆斯刚好23岁。
68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3 | 只看该作者
时光荏苒,漫长的生命似乎只是短暂的一瞬。“我们的世界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加空洞了”,这是 1890年克拉拉在自己的儿子费迪南去世后写给勃拉姆斯的一封信中所言,此时勃拉姆斯已经57岁了;在这一年,他完成了音乐历史上唯一可与莫扎特那首《A 大调单簧管五重奏》相媲美的《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Op.115)。——“b小调”一向有“黑色调性”之称,它决定了这一作品的忧郁气质。这首五重奏包含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往昔美景的追忆,那里面有沉郁的感伤,也有融融的暖意,那里面依稀可见暮色苍茫中勃拉姆斯的身影,仿佛一片秋叶在圣洁的夕阳中升华;单簧管的独特音色特别适合表现这样的情绪,在乐曲中,勃拉姆斯以非常有节制、甚至非常柔和的方式将这种情绪弥散开来,使之渗透到每一个听者的梦幻之中。
《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自始至终都少有欢快的情绪,即使是在快板乐章中。第一乐章“快板”,由小提琴和大提琴引导出单簧管演奏的一支阴郁的冰冷的歌,可以感觉到,那歌声中流露着落日余晖的一丝暖意,那歌声中也还依旧残留着曾拥有过的心灵的激动;第二乐章“柔板”,首先由单簧管缓缓地吹奏出黯淡的旋律,那里面有浓浓的惆怅,也有些许的悲凉,这一旋律绵延着,变幻着,也许这就是漫长人生的写照吧,在历经沧桑之后,它终于消失在了迷离之中;第三乐章是作品较为欢快的乐章,以“稍快的行板”为开始,然后转为“富于情感但有节制的急板”,音乐速度稍显迅疾,给人清新的感觉,如同往事历历,闪现而过;末乐章是由一个主题引出的五个情感各异的变奏,主题有着柔美的阴郁,第一变奏是由大提琴主奏的一个持续不断的低沉旋律,转到第二变奏时情绪变得异常激动,随后是比较明快的第三变奏,第四变奏散发着一种莫名的淡然的情绪,有人说这是一种超脱,这种情绪一直延伸到最后的第五变奏,以中提琴演奏出一支柔和而深切的旋律,然后,音乐又回到了开始时的阴郁主题,在无尽的寂寥中,一切归于平静。——夜幕降临了……
在生命的最后六年中,勃拉姆斯的创作不算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两首为单簧管或中提琴的奏鸣曲(Op.120),它们深藏着遥远的记忆;1896年5月,勃拉姆斯完成了《四首严肃的歌曲》(Op.121),它的歌词源自于《圣经》,内容涉及了死亡与升华,以及最终对爱的肯定;也就是在这个月,克拉拉病逝。勃拉姆斯无法从失去克拉拉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完成了为管风琴的《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Op.122),其中最后一首的标题是《哦!世界,我必须离你而去了》。翌年4月3日,勃拉姆斯因病卧床已有一周之久,这天早晨他醒来却说不出话,生命就这样悄悄地逝去了,这时距克拉拉去世仅仅十个多月。当克拉拉病重时,勃拉姆斯曾在给她的女儿玛丽的信中这样写道:“……因为当她的双眼合上时,也是我的生命结束的时刻。”
老年的勃拉姆斯

推荐唱片:
1.勃拉姆斯室内乐全集:由美艺三重奏、柏林爱乐八重奏、意大利四重奏、格鲁米欧三重奏等著名室内乐团演奏,philips 454073-2
2.圆号三重奏:F.Orval演奏圆号,A.格鲁米欧演奏小提琴,G.Sebok演奏钢琴,
philips(小双张),438 365-2
3.单簧管五重奏:1)H.Stahr演奏单簧管,柏林爱乐八重奏组成员,
philips(小双张),446 172-2
2)K.Leister演奏单簧管,Vermeer四重奏团,ORFEO,C 068831 A
4.德意志安魂曲:施瓦茨科普夫、菲舍尔—迪斯考演唱,克伦佩勒指挥英国爱乐乐团与合唱团,EMI,5 66903 2
5.中提琴奏鸣曲:N.Imai演奏中提琴,R.Vignoles演奏钢琴,CHANDOS,CHAN855
68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3 | 只看该作者
对着张扬个性且流行在感情的路上“凭着感觉走”的现代人谈高尚灵魂和永恒之爱,也许在今天有的人已觉得有点滑稽可笑。但踏进情感世界这个神圣之域,站在心灵之舞这个神秘的殿堂上,却谁都不得不被那些爱得既执着又崇高的“灵魂高尚者”炽热、浓稠的爱恋苦旅所深深震憾。19世纪后半叶,德国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约翰奈斯·勃拉姆斯,便是爱的天国里一个“永恒之爱”的典范,他用他强健而美的心灵和宝贵的生命,为人类不灭的情爱谱写了一曲“崇高——升华——不朽”的爱情乐章,并永恒地留在了人类情爱的殿堂上,被追求崇高爱情的人们仰慕着,吟唱着,祭拜着。  
  1833年5月,勃拉姆斯诞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家庭。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乐教师。由于家庭生活清苦,13岁时勃拉姆斯就为生活奔波在各娱乐场所,他曾说:“象我这样艰难地过日子的人恐怕并不多”。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他居然写出了150多个小品,为日后的创作打下有利的基础。20岁时,勃拉姆斯到各地旅行演出,并接触到一些音乐界的知名人。经人介绍,带着试试看的心情,他敲开了音乐大师舒曼的家门,并以一首自创C大调钢琴鸣奏曲乐谱演奏,获得了大师的赏识。舒曼热情地抓住他的手、兴奋地说:“天才,年轻人,天才。。。。。。”认为他是“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师母克拉拉亦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她欣喜地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年轻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神直接差遣而来的”。  
  幸运之神就这样降临到了年轻的勃拉姆斯头上。舒曼情不自禁地拿起了久搁的笔,写了一生中的最后一篇音乐评论《新的道路》,把勃拉姆斯这位“年轻的天才”热情地推荐给了音乐界。被音乐界接受后,勃拉姆斯仍未摆脱贫困,舒曼便邀请他住到了自己家中。在与大师夫妇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勃拉姆斯被这对夫妇的智慧和人格所征服,他的大部分作品不但有浑沉深厚的情感,而且朴实无华,体现出他对智慧和品格的追慕,在大师夫妇面前勃拉姆斯简直象换了一个人,他一直仰视着大师和他的夫人,对恩师舒曼自然不必说。而对师母克拉拉,从见到的第一眼起他就产生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感情,但他觉得自己永远只能是一个崇拜者。站在师母面前,他就能感觉她的优越性和超凡脱俗的气度,他尊重她、崇拜她、喜欢她。成名之后,他仍然保持着这种感觉,但他具有高尚的情操,他很清醒,自然地、理智地压抑着自己对克拉拉的强烈感情,并把这种发自内心的爱转化为一种内在动力,在汹涌的创作灵感中努力完善着自己。  
  谁知六个月后,厄运突然降到了舒曼夫妇头上。大师精神失常,并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因丧失生活信心而跳进了奔腾咆哮的莱茵河,被救起后送进了精神病院。远在汉诺威的勃拉姆斯得知恩师的不幸后,立即赶到悲痛欲绝、正怀着舒曼第7个孩子的师母克拉拉身边,成为了这位不幸妻子和母亲最可信赖的朋友。克拉拉在苦难中挣扎的惨景既感召着他的勇气和同情,也使他的感情变得细腻和无微不至,他很清楚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要忍受自己所崇拜的人的痛苦带给他的深深的悲哀,他不能使她丧失信心和勇气,全心全意地照顾克拉拉和孩子,他用自己的努力尽力去支撑起她行将颓毁的精神大厦。
68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3 | 只看该作者
克拉拉登场演出时,他就守在家里照看孩子。克拉拉回家疲惫不堪时,他就代她去医院看望舒曼,他象保护神一样温暖着克拉拉和孩子们的心,使克拉拉感到了心灵的慰藉。而她每一次开朗的笑,都能给他带来无尽的艺术灵感,他们无话不谈,但两人之间的距离却是明显的。正是在这种患难与共当、相濡以沫中,勃拉姆斯的美德得到了显示——他把对克拉拉炽热的崇拜转化为了一种炽热的爱情。但他非常清醒,从不狂热,他既明白恩师在遭受病魔摧残,又懂得克拉拉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深爱自己的丈夫,无论何种情况,她都矢志不渝。然而爱是不讲条件和理由的。每到夜间寂寞和孤独降临时,勃拉姆斯就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他一封封地给克拉拉写情书,对着信纸,痴痴地幻想着克拉拉就在面前,他对她倾述着肺腑之言。。。。。。每到此时,他的感情就如决堤后奔腾咆哮的洪水,不可抵挡地淹没了整个世界,也无可奈何地把自己淹没。。。。。。他在这些激情冲动中尝到了恋爱的所有快乐和痛苦。而他的情书却一封也没有送给克拉拉,他只在心里默默地爱着她,照顾她母子7人的生活,帮助她整理恩师的乐谱,一如既往地把她看着自己亲密的朋友。他幸福地徘徊在自己的恋爱天地里,把整整两年的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了大师和他的妻子。他抛弃了世俗的自我,而在心灵的自我中获得了永恒。  


  
作者: 孤城幽灵  2007-1-19 20:02   回复此发言   

--------------------------------------------------------------------------------

2 音乐隐士”的永恒之爱 ——祭拜天才作曲家勃拉姆斯  
  两年后,年仅47岁的舒曼不幸去世。23岁的勃拉姆斯安慰好克拉拉后,便独自远离了。经过感情洗礼后的勃拉姆斯变得更加成熟和矜持,他在一个远离克拉拉的地方作起了“音乐隐士”,与克拉拉的友谊也更加牢固和浓稠。勃拉姆斯没有进过音乐学校,他靠自己的勤奋好学、卓越的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在德国音乐史中赢得了与巴赫、贝多芬相提并论(三个主要支柱,即总称为“三B”)的历史地位。其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极高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曲作品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而不失自己的特点。其音乐的戏剧性来自贝多芬,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效法于舒伯特,而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接近于舒曼。他继承了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吸取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他的作品成为继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尤其是他的四部交响曲各具不同的思想内容,各自形成一部独特的音乐戏剧:《第一交响曲》史诗般宏伟,《第二交响曲》风俗舞蹈性的抒情诗,《第三交响曲》悲壮而令人神迷心醉,《第四交响曲》则达到了古典悲剧的境界。这些,都与作曲家的心灵、心路及情感历程分不开。     
  在后来的43年间,他们的友谊成为了一种永恒和不朽。勃拉姆斯终生未娶,因为他心中的爱情始终不灭;他作音乐隐士无怨无悔,因为他一直处于完美的心灵境界;他轻视世俗之情,因为他曾经登临了爱的顶峰;他在此岸流连,因为他早已驻足彼岸——这就是勃拉姆斯高尚精神品格的体现。  
  1896年,77岁的克拉拉在临去世的前13天,在奄奄一息中还记住勃拉姆斯的生日,于是她用颤巍巍的手写下了几行祝福的话语寄给他。接到克拉拉去世的电报时,63岁的勃拉姆斯正在距离法兰克福200公里的瑞士治病。他匆忙赶往法兰克福,因忙中出错而误上了方向相反的火车,经两天两夜的辗转奔波才赶到克拉拉的墓地。他也颤颤巍巍地拿出了专门为克拉拉生日而做的音乐手稿《四首最严肃的歌》:《因为它走向人间》、《我转身看见》、《死亡是多么冷酷》、《我用人的语言和天使的语言》,默默地放在克拉拉的墓碑前——虽然她永远都听不见了,但他会把它们带往天国,他会在天堂里用音乐去呼唤和寻找克拉拉。克拉拉辞世后,悲痛的勃拉姆斯也搁下了那支曾谱写了最深沉作品的笔。1897年4月3日,即克拉拉逝世一年后,勃拉姆斯在维也纳也赶赴黄泉,结束了作曲家高尚的一生,享年64岁。 
68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4 | 只看该作者
 爱是人们心灵唯一剩下的一块洁净之地,是人类情感的神圣之域。我们仰慕高尚灵魂,是因为我们站立在此岸,厌倦了尘世的嘈杂和喧闹,疲惫了人世的繁乱和纷争,鄙夷世俗感情的功利和虚假,所以才总是向往彼岸的风景,总是期盼着有个美丽幽静的天堂,总是想给自己纯净无瘕的情感找一个存放的地方,总想让悠扬的旋律在生命的行程中长久地奏响和回放。我们追求爱的真谛和执着,是因为我们一直站在此岸,认识了此岸的有限性并被这个世界所规定和困扰,深谙情爱是人生存必需的心灵依恋,所以才对彼岸充满幻想,幻想抛弃世俗,幻想挣脱羁绊,幻想在一个和谐的绿地上,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营造一个高尚而纯美的空间——可是,“高尚”意味着“超越”,而超越既无边界又极为艰难,它是人类灵魂从此岸泅渡到彼岸的畅想,是神圣爱情的终极目标,是抛弃世俗的自我,对炽热爱情的质变和升华。  
  然而,人类构成了现实世界,又被这个世界规定和困扰。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其实极其平庸而平淡。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它就是一个存在于人类幻想中的虚无——没有止境的目的。可能它就融在我们每一天过的日子里,也可能它就是人类心智根本无法到达的空想,还可能它只是跨度很大的到达彼岸的一座桥梁。  
  心灵的彼岸,遥远地面对着人生,面对着我们——尽管虚无,却是人类知性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以不同现实具象存在的超越,对灵魂寻觅者充满了强烈而巨大的吸引力,也非一般人所为。所以,仰慕勃拉姆斯,赞美他永恒不灭的执爱,祭拜他高尚不朽的亡灵,为的是给心灵寻找一份寄托和鼓舞而已。
69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4 | 只看该作者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  勃拉姆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通常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田园》。静谧、安宁的气氛贯穿了全曲,与被称为勃拉姆斯的《命运》的第一交响曲相比,虽然《第二》在个别地方仍能听到《第一》那悲剧性的遥远的回声,但是它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宁静致远、清新明朗的田园画卷。勃拉姆斯仅仅用了4个月就在依山傍水的奥地利华瑟湖边写下了《第二》,充满了惊人的灵感,这在勃拉姆斯的创作过程中是不多见的。当时(1877年),勃拉姆斯来到安适、宁静的小镇贝尔察赫度假,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再加上统一后的德国局势安定,因此心情格外舒畅,难怪他“下笔如有神”了。
  第二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它的第一乐章是一个奏鸣曲式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乐章。整个乐章充满了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有人形象地喻其为美妙的“落日余辉”,由此可以想象音乐中灿烂又不失温和、明朗又不失抒情的情绪。
  音乐从倍大提琴悠远的低吟开始,轻柔、舒缓,似乎就此为整个乐章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开头的那三个音“D-#C-D”组成了全曲的基本动机,后面重要的主题和音乐发展都是从这个基本素材演化而来。紧接着,主部的第一主题随着圆号和大管奏出了一个基于D大调主和弦的优雅柔和的乐句开始了,音响醇厚平和,充满了古典的情趣,随后木管加以应答。这个主部主题正是夕阳落霞的完美写照,绚烂的光芒若隐若现——弦乐声部若有若无的音调恰似轻舞在漫天的幻想之中,让人不禁神往。一连串属功能的分解和弦(包括7级和弦、重属导七)把音乐引向与神秘交织的恍惚思绪中,仿佛想到了从前,那是不是第一交响曲的遥远回声呢?
  很快,小提琴演奏了由三音动机演化而来的旋律把思绪重新拉回到了田园,在管乐的衬托下较先前更为明亮,好像一抹金色迅速划过天际,带来了耀眼的美丽。长笛迅速呼应,通过摸进把音乐带入了更内省和简朴的副部主题。这中间的过渡略有激昂,一系列七和弦的连接使调性在一连串的不稳定后到达了属调(A大调),副部主题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副部主题是一支追忆似水年华的歌,管乐静止了,只有弦乐在那里以二重唱的形式浅吟低唱着。六级和弦的音响给乐句带来了忧郁的气息,是那么地为人熟知,而大提琴的音色又隐伏了阵阵力度。这是一种愿望的力度,充满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却是那么柔软,那么发自肺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2:40 , Processed in 0.05686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