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水 于 2018-10-12 08:22 编辑
——兼谈柳藏《谁的成长让你心惊肉跳》
不敢说读书,也不喜总结什么书单,对荐书也只能略做效颦东施,偶有话说。
秋凉,季节性焦虑,每天出门,望着小区发黄的树叶,强迫自己,紧着把情绪往淡如水轻如风的境界上拉,效果都不甚明显。一路神情不宁地打开耳麦,罗兰巴特、茨威格、加缪、奥登、布罗茨基的选择不定,往往于无奈之下将频道滑向齐豫对《心经》的吟唱。我提到的作家,他们给我提供了太多可对上号的镜头,焦虑、孤独、恐惧、困苦、甚至流亡,让我泄气于生活中那些种种无以弥补的遗憾。
排遣如上情绪,只能走在光影读书的世界里。虽也读书无数,但以年计,没有浩瀚的统计工程,以为能真正总结出一部深入骨髓的电影、和一本扎根心灵的好书,不算空白,就好。我在本版对《斯通纳》的推荐,没有华丽的外衣,只忖于它的平实,诚如文景推介:“它首先是一个故事,第二是一个经典,第三是一个生活,第四就是写了一个读者的你”。写了你,这很不容易。这本书中国大陆于2016年1月首次出版,几乎枕边伴我一年,约翰.威廉斯,成为我年度内最感谢的作家。
《斯通纳》初版于1965年,那一年,我几岁,怎可预料自己日后能像斯通纳一样生活在大学校园三十来年。作者约翰·威廉斯在1994年已经去世,斯时,《斯通纳》早已绝版。据我所知资料,些许年来,这本书也从未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以及未被任何当代美国文学史所提及。直到2013年,《纽约客》刊登了《斯通纳》的一篇书评,顿时,舆论哗然,鲜花掌声,学界大佬好评纷至沓来,甚至给出“艺术也有迟来的正义”之概括。被雪葬了半个世纪的《斯通纳》,重见天日后如此辉煌,使我联想到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出版之际,媒体出现LonglivetheKing!一语双关,既是“国王万岁!”,又是“斯蒂芬·金万岁!”美国《娱乐周刊》如此大声欢呼。
故事并不复杂。斯通纳有一位开明的父亲,正是父亲对科学知识的向往,鼓励斯通纳进入大学深造。这位农家子弟不安以一生从事农科,忠于自己的志向转学文学,终至博士毕业留校,一路拿到终身教职,履行平凡的教书生涯,出版了一部波澜不惊的学术著作。他与初恋的对象结婚,妻子伊迪斯出身良好,生了一个女儿,长得和她母亲一样美。人到中年的斯通纳,爱上一个女研究生,爱得温和恬静,身心交融,后来因牵连职业、风俗阻碍,还是分了手。多年以后,斯通纳买到一本对方写的书,扉页上写着,“献给威·斯”。再后来他死了,死于癌症。这过程很有约翰·威廉斯的影子,只是作者曾实地在缅甸和印度打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过三次婚,而小说主人公斯通纳则是直接留校任教,一段婚外情,抱守一婚到死。
《斯通纳》人生高潮的部分,应该是职场那次针对录取学生的论文答辩,他尖锐地拷问学生第一部英语素体诗、盎格鲁诗韵、英国吟游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这是关乎学识的较量,亦是斯通纳对抗学术腐败的唯一利剑,然而,他终于现实面前败下阵来,不合格的学生顺利通过。对这场学术答辩释放出来的潜规则,我相信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所有的大学依然存在。这是我共鸣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斯通纳的“婚变”,他的干净“出轨”,站在女性的立场,曾让我一度纠结和体谅妻子伊迪斯,但最终,我还是“原谅”了斯通纳。斯通纳的死,让我再度想到了盖茨比,两个阶层完全不同的人,却可全方位地教育读者。对斯通纳这段婚外情感的“辩护”,我愿文抄一段不可抗拒的递进解说:
“斯通纳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凝视它,带着一种温柔、熟悉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如今,到了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也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转化的人类行为,一种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
就这样,无论社会的斯通纳还是家庭的斯通纳,他都可以是“你”。现在,我想起了柳藏受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的24小时》影响写下的小说,在读他那本文集的时候,应该完全沉溺于《斯通纳》情结。虔诚地读完柳藏发来的电子合集,不忍拂其信赖,承应写序,又深责不配为序的理由。我说不配,并非顺手拿来之客套,一则受教林海音先生在拒绝为黄春明写序时,不轻易为人作序的体会;二则想到自己曾夭折于80年代的两篇小说,便增忐忑之心。先前既知柳藏的写作长于小说,而我与之交集所系,所见笔力丰沛均于随笔杂文,且压力于作者所涉领域多为聊斋通灵之才,用文璘的评价,则是“不滞于物,乃道仙之气”,这更是我为文之短项。那么,促我成于提笔之决心,恰其文中那些无关“学院派”或曰“纯生活”的宏大叙事。我一篇篇地被感动着,难以释手的情怀,不亚于刚刚读过的约翰.威廉斯小说《斯通纳》。于是,我把柳藏的文集相提并论威廉斯笔下的斯通纳,一有《斯通纳》享誉全球,二因柳藏的文笔通篇萦绕一个个血肉鲜活的人物,于灵魂的撞击,两个人的写作有着不可忽视的教化和通幽之境。
相对《斯通纳》对爱情婚姻的心理描写,我尤其惊叹柳藏对《谁的成长让你心惊肉跳》的语言构架,那种男女间的雄浑思辨,像极了柏拉图的会饮和马可.奥勒留的沉思,我甚至拍案其对现实的涤荡,那字里行间阐述的无穷魅力,像一场江弱水笔下的诗歌博弈,堪称情感魔方内的“肖申克救赎”,真是醍醐灌顶。这只是一个例子。细读柳文则不难发现,在历史的大缝隙中,既有个人对生命的感念,也有对苍生社稷的关怀,悲悯显而易见,觉醒渐而形成。这是他的写作风格,因故,我们再来读他近期的《兔不至底,浮水而过》,也就不难理解他道仙之气下,以香象渡河的格局展示。
九月书话评论第一期荐书共读,已取得预期的成绩。感谢文璘发起的倡议,也期待陆续而来的立红、俊森等一批欲读《八堂课》文友的精彩加入,静等你们的压轴好戏。接下来的十月共读,我愿望大家接受对《斯通纳》和《古典之殇》的领略,两部著作的提读,到今天这篇小文的呈现,我跟立红都有了简单的介绍。另外,还请友情观摩柳藏的小说《谁的成长让你心惊肉跳》。祝愿大家阅读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