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红秋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原创音乐诗画】秋天系列散文【秋叶望秋】1月27日更新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8-24 16:34 | 只看该作者
秋叶感谢老师的悉心批改,这里要总结一下。


  你问我秋天长得啥样,其实我真的说不上来,因为秋天一天一个样,树上的叶子依次变黄,还有那秋风也不会闲着。
  
  立秋过后,天气自然变得凉爽,除非碰到秋老虎,还得忍耐一下。清晨听到房前小树林,哗啦!哗啦!一阵接一阵。这是树叶晨练的节拍,夏天时树叶们个个毕恭毕敬站在树枝上,它们互相之间互不搭理,每时每刻都守护着自己的领空,多分享一些阳光。
  
  秋天树叶们变得柔软而多情,平时手拉着手,起风时秋叶们欢快鼓起掌,载歌载舞。秋风也很勤快,一旦认准秋天到了,就非得要弄出点声响来,小树林是它练功的好地方。听着树叶发出的声音,好像海浪就在跟前,我的意识好像也在冲浪,即刻被秋声的情调所感染了。

  谁也无法说清秋天是什么模样。树叶的颜色在变化,秋风的吹拂在变化,一天更换一个样子,没有一点停歇的意思。

    只要秋老虎不出来捣乱,立秋后天气滑向凉爽的步伐就会越来越快。清晨听到房前小树林哗啦哗啦的响动声,那一定就是凉爽的秋风走过树叶的轻快脚步!秋风一到,树叶马上就改掉了之前互不搭理互不往来的矜持态度,彼此变得柔软而又多情,要么拥抱抚摸,要么载歌载舞。其乐融融的情景感动了秋天也感动了它们自己。

【秋叶体会】
1)第一段,我的语言通俗,但缺少必要的艺术加工,泛泛而说,缺乏情感上的灌注,一起的共鸣自然很少。老师简单的几笔,就把一种无猜的心绪表达出来了。

2)第二段老师用强烈的现场感,把视觉和听觉调动起来,细读时还会发现老师在时间快慢的表达上,有两个关键词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3)我用描绘的手法在表达,有了千篇一律的感觉。
老师用意会的景象来穿透观众的心,真是妙笔呀!

4)在一段中缺少点睛之笔,这睛在那里呢,很不好找到。于是文字没有精神气,缺少活力了。  
  有的秋叶小手拍红了,还不肯蜷起来,只要有风它们就不停地拍下去,黄色的树叶渐渐多起来,小树林也有了情调。秋叶很喜欢秋风这么摇着自己,秋风给它们带来了飞翔的感觉,除了淘气的秋风,还有谁能做到呢?,
  
  立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不管树叶颜色改变了没,只要过了立秋这一天就是秋叶了。好像小姑娘一旦过了门,成了家,就得改称谓,改户头。

  
  沿街的树木还是绿莹莹的,偶尔一两片微微变黄的树叶,隐藏在众多绿叶中,学着黄雀的样子在树丛中捉迷藏。阳光是侦探高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它们,黄色的叶片虽然很小,在阳光的照射下非常显眼,就如一块绿色的画布上,点缀一些黄色的斑点,反而有了漏空的立体感。


      我怀疑夏天的热情,是从这些黄叶所形成的漏空溜掉了。

  
  

    黄色的树叶渐渐多起来了,小树林也有了情调。它们的情调来自于金黄的色彩,更来自于像飞翔般的摇晃感觉。如果没有秋风,秋叶还真不知道应该如何打发寂寞无聊的日子?

     立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不管树叶颜色改变了没有,只要过了立秋这一天,所有的树叶都有了共同的名字——秋叶。

   沿街的树木还是绿莹莹的,偶尔一两片微微变黄的树叶,隐藏在众多绿叶中,学着黄雀的样子在树丛中捉迷藏。阳光是侦探高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它们。黄色的叶片虽然很小,在阳光的照射下非常显眼,就如一块绿色的画布上,点缀一些黄色的斑点,反而有了漏空的立体感。

  夏天曾经的热情,极有可能就是从这些黄叶所形成的漏空溜掉了。

【秋叶体会】

 1)比喻的运用不当会失去美感,再多么生动也是徒劳的。

   2)最后一段老师在语调上的处理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3-8-24 18:49 编辑 ]
32#
发表于 2013-8-24 17:52 | 只看该作者
【秋叶体会】1)第一段,我的语言通俗,但缺少必要的艺术加工,泛泛而说,缺乏情感上的灌注,一起的共鸣自然很少。老师简单的几笔,就把一种无猜的心绪表达出来了。
这个体会很深刻。事实上,电视散文题材既强调感性生动的描述,同时也强调艺术上的感染力,精确、精准、精细和精妙地反映自然对象,是电视散文的宗旨所在。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8-24 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2# 敬一兵 的帖子

秋叶再次体会,“精确、精准、精细和精妙。”

在素描与渲染的把握上,还请老师指导!问好!

[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3-8-24 18:25 编辑 ]
34#
发表于 2013-8-25 11:09 | 只看该作者
【秋叶体会】

 1)比喻的运用不当会失去美感,再多么生动也是徒劳的。

这个体会很重要,也很关键。
35#
发表于 2013-8-25 11: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红秋叶 于 2013-8-24 17:59 发表
秋叶再次体会,“精确、精准、精细和精妙。”

在素描与渲染的把握上,还请老师指导!问好!
素描与渲染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异,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同一个身体同一片肌肤。素描与渲染不应该截然分开,大凡越是叙述生动、细腻、真实、活络,素描与渲染的成分就越是自然越是个性。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8-25 1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5# 敬一兵 的帖子

好像是水到渠成,或者是功到自然成。也许初步的认识是把素描和渲染分得很细,是不是随着笔力的曾强,就游刃有余了,有了含沙射影的妙笔。
37#
发表于 2013-8-25 15: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红秋叶 于 2013-8-25 12:18 发表
好像是水到渠成,或者是功到自然成。也许初步的认识是把素描和渲染分得很细,是不是随着笔力的曾强,就游刃有余了,有了含沙射影的妙笔。
确实有这层意思在里面。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1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7# 敬一兵 的帖子

谢谢老师,秋叶在体会中。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22:16 | 只看该作者
请老师们观看和批改!


  
                                         



        大漠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眼前那抹红彩真的就开在自己的领地,难道不怕孤单吗?本该在平原养尊处优,和溪水相伴,和山花一起烂漫,和鸟语一起舒畅。为何来到这里,其中一定有很多故事。身处荒芜的环境里,却没有一丝陌生感,依旧是俏着艳着,落落大方展示着诱人的红彩,也不知红树林这般红艳到底是要给谁看?

        岩石上盘踞着干黄的小草,从春天一路欢快地走过夏天,青枝绿叶留在夏天的回忆里,秋天它们歪歪斜斜吃力地趴在斜坡上,三个一撮,十个一堆,勉强举着焦黄的叶片,无精打采,哪里还有欣赏红树林的心情。

       红树林挤在一片不大的坡地上,坡地裸露着身子,灰仓的肤色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可是红树林随遇而安的个性,根本没有把这些当做回事,他们已经把坡地当做自己的家了。秋天的到来使它们异常兴奋,在他乡见到了老朋友谁会不高兴呢!秋风有自己做事的风格,试探着
        广漠上来了红叶树真是件喜事,有了红叶树,沉寂的广漠一下子就鲜活起来。想想红叶树会像一颗红色的心脏,跳动一个秋天,广漠内心充满喜悦,它尽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想一下子释放出全部的喜悦,留着慢慢去享受。

        阳光轻轻落在岩石上,没有惊动熟睡的岩石,一些光线从它身边滑落到地上,没有发出一丝的声响,地上的小草也在安睡。岩石感到身体渐渐热乎起来,它清楚这是阳光在抚慰自己。它喜欢这样的感觉,温热在一点点播散,不一会儿就传遍全身了。它有点不好意思,尽力按捺着激动的心情,不想被红叶树察觉到,千万年练就的定力,怎会毁于一旦。

        岩石这点小心思怎能逃过晨露们的感觉,晨露会随岩石的体温变换出不同的形态,夜晚岩石是冰凉的,小露珠不约而同聚到上面乘凉。早晨的阳光把岩石烤热了,它们就纷纷离去。在岩石上留下一片片不规则的岩画,运笔极为诡异,只有岩石才能领会其中蕴藏的玄机,岩石悄悄把岩画收藏起来。



老师,秋叶在写这篇时,有意让景物自己来表述,但在语言的结构上还不够紧凑,对文字彰显出的魅力拿捏的还不到位,这篇文字若用第一人称是好写一点,不过让景物自己说话更亲切些。

对一副画的描绘,如何从中拎出动态的感觉来,还要向老师学习。问好!

[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3-8-31 12:54 编辑 ]
40#
发表于 2013-8-31 08:43 | 只看该作者
说句老实话,这篇描述确实很到位也很传神,看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严重地赞一个!
41#
发表于 2013-8-31 08:47 | 只看该作者
我最近在写一个长篇系列散文“无人的天堂”,全文没有一点人的味道,所有的叙述都没有“我”的影子,这确实很难,但没有办法,因为真实的自然中,人永远是配角。
42#
发表于 2013-8-31 08:52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努力!
43#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0# 敬一兵 的帖子

谢谢老师的鼓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问好老师!
44#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1# 敬一兵 的帖子

【秋叶体会】
全景式还原大自然的本真,有了个体的参与也许会虚化客观陈设,描绘的主题是悠远的,自发的事物个性。因此描绘时须忘我,达到无我之境,也许神来之笔不易扑捉,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神秘的。问好老师,愿多和老师交流!

[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3-8-31 13:22 编辑 ]
45#
发表于 2013-9-1 09: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红秋叶 于 2013-8-31 13:17 发表
【秋叶体会】
全景式还原大自然的本真,有了个体的参与也许会虚化客观陈设,描绘的主题是悠远的,自发的事物个性。因此描绘时须忘我,达到无我之境,也许神来之笔不易扑捉,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神秘的。问好 ...
你的这个体会很深刻也很重要。捕捉神来之笔确实比较困难,但这还是其次,也是受写作制约的,关键是把自然从人的脑袋里掏出来还给自然,达到物我交融的地步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时候真正抵达了物我交融的地步,什么时候神来之笔就出现了。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3-9-1 09:1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09:33 , Processed in 0.07031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