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红秋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原创音乐诗画】秋天系列散文【秋叶望秋】1月27日更新

[复制链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3-9-1 0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5# 敬一兵 的帖子

老师的点拨秋叶需要慢慢体会,秋叶在描述自然的时候,倾向于心理的挖掘,不知是不是一个表述的正确方向。问好老师!
4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2 18:52 | 只看该作者
请老师们观看和批改。






秋风把天空擦得很干净,天空干净了,秋风的幻想才可以铺开来,想象才更有味道。空闲时,它想象雁阵从山梁拂过,人字型的队形把天空分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一份大的在前面引路,小份的在后面尾随。

[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3-9-12 19:11 编辑 ]
48#
发表于 2013-9-13 08:2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很生动很感性,欣赏!
49#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09:09 | 只看该作者
红土高原册页

             敬一兵

  红土高原上的每一个自然细节,都在视觉游戏和新锐主义日益昌盛的今天,用凄楚和疼痛的物语叙述着自己在高度上呈现出来的物质秩序。一次叙述就是对被遮蔽了的简明的秩序结构进行自我拯救。

                            ——题记

【秋叶体会】

1)老师,秋叶是一段一段看,一段一段写感受,然后慢慢往下写,可能有别于通篇读完再写感受,这样也是在向老师反馈阅读进程中,我的心里感受,更是秋叶学习的好机会。

2)简明扼要地把文字的格调和自我式叙述表达出来,向读者传递出自我拯救的信息。
  红色土壤

  广袤的滇中高原俨然一个暗红色的龟背。

  尽管谷地和平缓的坡地上长满了浓郁葱茏遮天蔽日的树木,陡峭得动物都站不稳的地方也有恒河沙数纷纷攘攘的灌丛野草,再加上大型坳陷区、穹隆碗状的地表褶皱和裸露出来的岩石峰林峰丛的走势紊乱模糊,它们强烈的合围与吞噬感可以让泥土感受到压力和窘迫,但它们杂七杂八的色调还是无法掩盖住土壤的红色在阡陌纵横的乌龟背上漫漶。不能一把捂死土壤的红色,足见土壤中蕴含的矿质颗粒和酸性条件这些柔软细微的元素,照样可以抵御环境和时间变化带来的压力。柔软细微的事物用隐忍来抵御强大的肆掠,不是一个巨大的秘密,不是一个巨大的奇迹,而是一个巨大的包容真相。物质秩序恒古不变的真相也是如此。
【秋叶体会】

3)古老的灌木丛像一层厚实的棉被,盖在谷地之上,不管它捂的多么严实也无法裹住红土地的热情,红色已经成为这片土地的歌谣,时间只是滴在上面的休止符,时间的包容性使得一个古老的曲目被盛情传唱下去。


     红色一天不隐遁消散,组成滇中高原土壤的颗粒结构就一天不崩溃瓦解,它们带来的沉默又多情、傲慢又亲切、拒绝又渴望、疯狂又懦弱、深刻又单纯的红色秩序也一天不紊乱混沌。彼此依存的关系绝非空中一对悠然飞舞的蝴蝶,宛然一种耳鬓廝磨的意思。红色给滇中高原的物质秩序提供了一秒钟的妥帖,物质秩序就会回馈给红色一秒钟的曼妙。

【秋叶体会】

4)红色是高原土壤的标志,天意的着装使这片圣神土地时时散发出神秘感。鸟儿的歌声打破了宁静,红透的土壤表现出绅士般风度。

  这种颜色上的秩序不是线性的而是片状的,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颜色的秩序没有声音没有手感也没有动感,但长在红色土壤上的植物还是感受到了这种秩序中保留下来的温度和华丽的气质。常绿阔叶林和松林长得十分茂盛和健壮都不说了,关键是从它们的树皮缝隙中和枝条的伸展走势,特别是树叶摇曳的姿势上,始终都体现出了曼妙、高贵、高尚、高傲的气质和品味,还是会时常令旁边的小动物羡慕不已。小动物嘴巴上不说但心头却非常明白,这种曼妙得高贵、高尚和高傲的气质本质上就是红色的气质。树木呈现出群落的密集形式长期驻足在这里就是因为树木对红色土壤有着惺惺相惜的情愫。小动物们缺少的就是这种红色的气质。

【秋叶体会】

5)长在红土上的植物也展现出不一样的气质,高贵,静雅,落落大方盘起青枝绿叶,虽然有极个别的植物翘起二郎腿,但也是无奈之举,在顽皮的小动物面前,需要这样的幽默。
  这一带已经很难寻到大型动物的踪迹了。整个滇中高原的山水草木谁都说不清楚大型动物是不是因为土地的血红色已经盖过了动物的血色,让它们相形见拙自愧不如而离开的呢,还是由于其它什么致命的因素造成了它们背井离乡的迁徙?红色的土壤还在,所以它们的离去或者隐遁,应该不是红色土壤秩序中出现了一次无法弥补的结构性错误所致的结果。只有松鼠这般体型娇小玲珑的动物还在森林中逡巡,它们没有因为缺失了大型动物的存在而在感觉上有什么特别的不同,除非它们吃不到森林带来的橡子、板栗、胡桃和松籽时,才会在饥饿中感觉到自己正在接近灾难接近痛苦接近失望和惊恐。


【秋叶体会】

6)大型动物们不忍和小动物们抢夺食物,就选择了离开,也许有点悲壮,但这完全是高尚的承让,它们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渐渐被感化了,得遵守红土地的游戏规则。
老师,秋叶想以第三人称写,但写不好,可能会曲解老师的原意,请老师看看吧!

  滇池

  树木还在向着寒虐风饕的高原气候无奈悲哀地沉沦时,躲在洞穴里的田鼠就凭藉风刮过的响动声,判断到了寒冷和风霜正在作撤退前的最后准备。田鼠天生就是个头脑清醒的家伙,这点可以从它们面对冬春交替表现的复杂态度看出来。寒冷退却意味着田鼠可以放开手脚自由猎取食物的信号没有让它们高兴得忘乎所以,鹰呀蛇呀这些天敌在田鼠失去了寒冷这个保护神后的巨大威胁已经悄然而至。田鼠真正希望的还是浮岚暖翠草长莺飞的日子快快到来。当然,田鼠对于危险的敏感程度绝不仅仅局限在天敌这个狭隘的范围中,它们敏感的触须,甚至已经伸到了地质结构变化的深处。树木和松鼠还沉浸在高原母性的温暖怀抱中悠然自得的时候,田鼠就能够敏感到地层下面那些软流物质的涌动和形成像地震这类突然爆发喷涌的情形发生。


【秋叶体会】

7)田鼠生来就喜欢穴居,也许是时刻紧绷的神经,使它们对一些风吹草动都很敏感,特别是对季节的变化很敏感,当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时,他们表现出迫不及待的样子,真希望在草丛中捉迷藏的日子快快到来。

  事实上不用田鼠去观看去设想,红土高原就是软流物质不断上涌引起地壳抬升的结果。地壳基本上就是浮在海水一样的软流物质上面的巨大冰块,彼此在飘移的过程中不断挤压和碰撞,删除旧的物质秩序建立新的物质秩序。挤压碰撞让地壳抬升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地壳的拗陷与垮塌。断陷处积水成湖,便有了滇池、抚仙湖和洱海这样的高原湖泊。在动物们的眼睛里,滇池是红土高原最大的一只幡然朝天的眼睛。


【秋叶体会】


8)滇池的形成绝非偶然,地壳在变迁时,岩浆兴奋地东奔西跑,浮在其上的地表也在颠簸中此消彼长,低的地方灌进海水,形成了湖泊。湖泊的灵性吸引着动物们,它们时代和湖泊为伴,它们早已是最好的朋友了。

  滇池四周的植物和鸟类天天看着滇池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些麻木了,映现在水中的云彩,山峦和植物的倒影除了能够成为它们识别家园的地理坐标外,已经没有美感和浪漫的味道了。只有游荡在水里的鱼,才能够通过水波碰触鳞片,水流在鱼鳃中进进出出的过程中,体察到水的密度、粘稠度、张力和味道,并通过水制造的这些感觉上的元素去揣摩滇池背负过的历史,披挂的时间,经历过的变迁和隐藏的物质秩序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秋叶体会】

9)鱼儿们短暂的记忆是美好的,滇池里的水草个个能歌善舞,穿行其间是一种享受。

  一脚踏进水中的挺水植物看着水线在自己身上上下移动反复丈量身高,捕鱼的水鸟驻足在岸边凝视波光粼粼的水面出神……的确,不管是植被、鸟类、昆虫还是漂浮在水中的树枝落叶和动物尸体,都晓得自己不是滇池的知音而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它们融在水中的味道都不是自己的味道而是高原的味道,潮湿的味道和物质秩序的味道。它们渺小或者柔软的身体不能改变滇池而只能被滇池改变,包括生活习性,食物的种类,对温度的敏感,繁衍或者漂流的走向行为,都在不断适应滇池的变化。估计它们没有一天停止过对自己无能为力随波逐流的追究,但没有谁敢胆大包天地去反抗和抵御。这与其说是它们胆小无能,不如确切说成是它们对滇池的敬畏。


【秋叶体会】
10)滇池上水波荡漾,也许是一种时间的刻度,一切有关滇池的故事,都被水波温柔地记录下来,岸边的印记是最好的证人。

  滇池确实值得敬畏。滇池不仅是物质秩序建立的审视者、见证者和丈量者,还是物质秩序的参与者和隐藏者。滇池的水有多深,地壳抬升与拗陷垮塌的秩序形态就有多壮观。滇池的水有多少,山地沙泥淤积发育成的湖岸平原和生物区系这些次生的物质秩序的幅度就有多大。倘若滇池彻底枯涸,刀一样切割的深谷、没有湿气的荒野、还有杂芜紊乱的地表褶皱就成了物质秩序裸露出来的皮肤和乌黑的筋脉。没有随水的枯涸而隐遁的田鼠看见这样的景象,或许有满目苍夷的悲哀感,但如果它们再把细想想就会明白,没有了鹰和蛇的寂静荒野,对它们来说更多的还是一件诗意的事情。



【秋叶体会】

11)滇池在田鼠心中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滇池是它生息繁衍的地方,滇池的波浪声唤起它们咀嚼的欲望,它希望水面再宽一点,水再深一点。

  元谋土林

  在金沙江支流的龙川江西侧的河谷和沟堑的边缘,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很多柱状土质的堆积物。干热河谷很少有雨水光顾,所以这些土质“春笋”当然不是为了迎接雨水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被河流的地表径流水激发了写作灵感,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看见的地下物质秩序秘密透过文字抽芽长叶冒出地面公之于众。


【秋叶体会】

12)不甘寂寞的河床,等不来河水的温纯,就把触角延伸到天上,在向天祈雨。

  在那些浩浩荡荡游走的云朵和阳光的视野里,土林比干热的气候、河谷的环境更能够代表元谋。

  与红土高原上的高黎贡山或者玉龙雪山相比,无论个头、结实程度还是体重,土林都难望其项背。一根土柱就是大地竖起来的一杆笔,一片土林就是数不胜数的笔。向天书写和苍穹交流,要的是虔诚专注而不是与高山攀比。大地知道这个道理,也知道笔的长短粗细并不影响土林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质量,还知道写作的质量与篇幅大小无关,关键是高山和土林的写作方式本身就各有各的风格。高山喜欢粗犷大器的风格,而土林则偏好细腻精巧的格调。

【秋叶体会】
13)那徐徐延伸的触角,有的刚劲,有的还没有脱俗,有的在指点江山。它们呈现出千姿百态,随意凸起,随意收放。

  地貌随了水土流失形成的特殊形态,还有地形结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水文气候,土壤团力和水动力这些变化都是漫长的、精细和精巧的,不用细腻到细腻深处的缜密笔触来书写,土林代言出来的物质秩序就不准确,物质秩序就会对其进行否认并要求推倒重来。有些土林为了贪图写作的捷径匆匆了事应付物质秩序,结果在这些土林的基座下面由于疏忽大意留下了拱硐、平硐和竖井的空隙,导致塌陷或者柱体分离的悲剧发生就是明晰的佐证。塌陷和分离的痛苦荡过了时空的隧道,沿循土林世代繁衍的道路传到耸立的土柱身上,发出阵阵回声。这回声既是风刮在它们身上的回声,也是物质秩序借助风的语言对土林的警告:你们不是享乐主义者,而是传递物质秩序和土柱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苦行者。
【秋叶体会】

14)这些触角在寻早雨季的同时,还不忘为这片土地做宣传,当风经过时,它们就漫天吆喝,把土产一股脑清点一遍。
  土林柱体高大挺拔造型独特,形成了风姿各异的土林奇观。它们有的像巨剑冲天,有的像刀脊横地,有的像欲飞的雄鹰,有的像奔驰的骏马……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的情形不是土柱风流倜傥轻狂放纵的情愫在泄露,而是矿物质按照物质秩序的指示慢慢打扮自己的外形,修饰自己氧化以及逐渐溶解析出、渗透、淋滤、冲刷和沉淀动作的结果。元谋的名字是历史的,但土林的名字就有点风中森林才有的浪漫了。很多时候,名不符实不一定是坏事情。土林的名字浪漫但身体一点都不浪漫,甚至连浪漫的气气都闻不到。土柱风流倜傥轻狂放纵的外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物质秩序嫁接上去的。物质秩序是怎样婉转曲折找到土林来表达自己,这个问题一直都是红土高原上的一个秘密。
【秋叶体会】

15)触角保持着原始的土色调,把朴素的河床味抹在身上,想念河流时就闻一闻。
  干热河谷地带很难看见动物,就是植物也不多。偶尔有一些耐旱植物像剑麻之类张牙舞爪站在土林的旁边。路过的风、太阳和夜晚闪烁的星辰都以为剑麻是为保护土林而专门降生于此的。望云云去远,望鸟鸟飞灭。真正的苦衷只有剑麻自己才晓得,干燥炎热的气候下,所有心怀歹意和不轨企图的动物都会退避三舍,谁也不会冒着热死渴死的风险唐突闯入。剑麻的出现只是物质秩序的一个老谋深算的安排——红土高原身体之外的所有干扰因素,都无法动摇物质秩序维护自己的决心,它们可以恣意改变土林的外貌来宣泄这个决心,但自己的意志却不会被土林感动而发生改变。物质秩序要让剑麻来见证,来传递它们的决心——世界一直是扭曲的,不为谁的意志而改变。
【秋叶体会】
16)剑麻奇迹般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它们需要的不多,在艰苦的环境下,每时每刻都在书写着生命的宣言,它在宣誓,干枯的河是不会缺失生命的。
  禄丰恐龙谷

  天晴的时候,坡度平缓的坝区骄阳一泼洒下来,所有裸露出来的东西就在照射中加重加浓了色彩直到饱和,像燃烧的火焰绚烂无比。太阳下的禄丰坝子就是火燃烧的地方,连匆匆而过的风都是燃烧后的风,更不要说那些在白天根本就吸引不了动物和野鸟歇脚的小山丘和覆盖了薄薄一层野草的地面了。动物不想歇脚不是因为地面发烫,而是针一样的阳光戳它们的眼睛,眼睛痛了,心也跟着就痛了,火飘火燎的痛。白森森的岩石上面只有温度和漫长的时间记忆悄无声息停留着,岩石表面没有长草,甚至连青苔的踪迹都没有,它们都随了流火的天空五雷轰顶和之后的大洪水、大地震、大塌陷而跟恐龙一起埋进了山丘的深处。恐龙活着时用时间来承受灾难,死了用山丘来承受灾难的惊心动魄场面,都被岩石看见了。
【秋叶体会】
17)似乎一切的型都包容在无形的时间里面了,但阳光却是一个例外,直来直去的它不但从时间里逃逸出来,还日复一日地盘点着岁月,梳理着岁月中的故事,就连长满植被的土丘,也成为它经常落脚的地方。

        在时间的记忆中,阳光总是呈现出一副火辣辣的神情,高傲地切入每一秒,率真的有点可爱了。然而土丘以及盘在上面的植被却少有耐性,一眨眼的功夫就会变成几种形态,像是在和自己捉迷藏,觉得那些滑稽的举止很可笑,但有些时候,看到土丘光秃秃的的样子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

  连贯的岩石上很少有裂缝而是一条一条的纹路。平缓而很少跌宕,像河岸边留下的水线。纹路虽然时断时续逼仄狭窄,但它横向延伸的势头根本没有受到影响。宽度上的逼仄狭窄为纹路的延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世界再怎么辽阔,生命还是在线条上延续,只不过岩石的尽头就是生命线条延伸的开始。这应该就是物质秩序的一种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线,也是物质秩序的稳定性对抗外来破坏或者颠覆者的疆界。

【秋叶体会】
18)土丘旁堆积着一些更为光滑的岩石,在阳光下一闪一闪,时间觉察到那些闪光再呼唤着自己,但却领会不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闪光还在继续,不得不让时间放下手上的事情,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岩石上,闪光被岩石上的纹痕切割成各种图案,那些图案里究竟会藏着什么秘密呢?
  岩石的纹路还在,但从它们身边迁徙而过的恐龙却不在了,这个结果暗暗映现出了恐龙的所作所为和由此获得的厄运。

  岩石的模样是安静的,恐龙时代的天空应该也是安静祥和的,它们生活环境中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非得急不可耐地跳出来为难树木、岩石和恐龙。除非恐龙觉得自己庞大的身体可以取代物质秩序而替自然做主的想法产生后,大肆虐待它们身边的动物植物和与同类展开食物、地盘上的霸主争夺战的动静越来越大,扰乱了物质秩序的宁静,让物质秩序通过恐龙看似零碎闲散的动作感觉到了它们动作之下埋伏的危险和威胁,才会以一个类似敲山震虎的动作突然抖动一下自己手中秩序的大链条,把恐龙的肉身、脑袋里的非分想法和它们带来的潜在威胁一起埋到地底下。
【秋叶体会】

19)时间仔细回放着记忆的胶片,恐龙时代在它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高大的灌木直插云霄,绿色的植被把岩石盖在身下。可繁荣的景象却未能维持多久,就被无休止的争斗所践踏,食物的链条在一点点消失,岩石一点点裸露出来,空气变得污浊不堪,无法继续维持生命的存在。
  所有在禄丰发掘出的恐龙化石其头部都朝向东方的事实证明,物质秩序挥舞的大链条就是从东方打过来的。为什么是从东方而不是从西方或者北方南方,恐龙之后的所有生物都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所有的生物都只能隐隐约约感觉到,生命活动是物质秩序中最不安分、最动摇也最容易背叛的一个躁动不安的层面。恐龙用自己灭绝的惨痛代价证明了物质秩序发怒时链条舞动的力度和幅度是惨烈的。禄丰的环境又复归于宁静了,秩序井然。恐龙有多聪明有多霸道也就有多脆弱。自己在物质秩序的链条上挖掘的巨大荒井,只能活该自己被埋入这深坑之中。那些代表物质秩序的山丘、岩石和泥土已经彻底停止了对恐龙的声讨和追究。生物史上的疤也好疮也罢,都统统成了山丘和岩石的过眼烟云。

【秋叶体会】
20)严酷的生存环境,大自然有了自我的判断和撅着,那些恐龙敌不过环境的变迁,留下遗骨憨然离开了时间的视野,荒芜的河谷从此无人问津,鸟儿不再来了,河水在岩石上留下不规则的吻痕,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曾经热爱的故乡。时间卷起舌头不再言语了。

  玉龙雪山的植被

  在红土高原的其它地方,物质秩序像是患上了自恋症,整日都在琢磨自己的身材和线条表现出来的影响力。高原以南丛林里的大象、长颈鹿、猴子跟那些热带树木一样,天天都沉浸在自顾自地优哉游哉和对身边动静置若罔闻的悠闲中,大概就是受了物质秩序自恋症的感染。只有来到了玉龙雪山,物质秩序这种膨胀了的自恋症,才被空间秩序死死卡住了脖子。
【秋叶体会】

21)时间和空间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向前延展,哪里才是尽头呢?只有它们自己知道,不过当时间飞行到高原南部时,它却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让它激动不已。动物的多样性在丛林里又一次呈现,时刻有一种自满自足的氛围向这片土地靠拢着。
  物质秩序可以轻轻松松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地貌的模样和地脉的走向,但它显得过分恣意和膨胀了的自恋症却还是无法左右空间秩序而望天兴叹,山巅上常年性的皑皑积雪,仿佛一顶巨大的白帽子重重地扣在物质秩序的头上,不仅被玉龙雪山的植被看见了,还被植被惟妙惟肖地反映出来了。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一物降一物的,山顶上的常年积雪,就是空间秩序用来整治高原物质秩序的刑具。
【秋叶体会】

22)时间利用特有的延展性,变换着不同的角度来审视红土高原,那些终年的积雪陪着它度过了无数春秋。
  物质秩序有自己的凄楚和疼痛,只不过它们把这种凄楚和疼痛转移到了植被的身上。夹在物质秩序构建的环境和苍天的夹缝之间,植被只能唯唯诺诺回应着环境的要求和苍天的指引。愁红惨绿,衔悲茹恨的惨况简直跟它们全身尽布灰翳的情形无二。

【秋叶体会】
23)时间教会积雪要学会冷静处理繁杂的事情,对世间的冷暖要有承受能力。

  植被沿循玉龙雪山的山脚往山上爬,它们的信心和勇气就背道而驰往山下逃逸。山脚下是密密麻麻的黄背栎和麻栎类阔叶乔木。到了山的膝盖处,阔叶乔木的数量就急剧减少,替代出场的是松树杉树这些针叶树木。还没抵达山的腰杆处,针叶树也溜得不见了踪影,只有矮趴趴的杜鹃灌丛还在壮起胆子往上爬。到了山的胸口处,灌丛的腿也彻底吓软了,只有羊茅和蒿草这类野草因为腿短跑不快无法撤退,还稀稀拉拉做溃散状态留在原地。植被的这种分布状态一方面泄露出了高原物质秩序的结构和物质的种类越往高处走就越匮乏单一的性质,也清晰地折射出了空间秩序越是上升,犀利、严峻、残酷和狰狞得像刀一样尖锐锋利的成分就越多的分布规律。植被爬到山的胸口处就再也上不去了,再上去就是冰川冻土和严寒,就是植被天葬的地方了。
【秋叶体会】

24)高山给空间架起向上延伸的天梯,一些常年生长在山下的植被也按捺不住往上攀爬,爬着爬着就有点不适应。
  植被领略到了这些苦涩的滋味。但植被不晓得那些不能在这种高度上生活的动物,还在眼睁睁地仰望着植被的举动,一边嘲笑植被的胆怯一边又盼望着它们梦想中的天堂,能够如同沙漏中的砂粒那样,把天堂的气味和色泽哗哗啦啦从植被的缝隙中漏到它们的手板心上。
【秋叶体会】

25)植被们赞叹空间的勇气,更佩服那些高山上的积雪。
  抚仙湖的抗浪鱼

  红土高原完全就是一部天梯。梯子的脚杆在红土高原的东部,梯子的脑袋在西部,与蓝天白云相连。抚仙湖位于梯子的中部,从这个位置向下看是山原峡谷间分布的蠖屈蜗潜的坝子,向上眺望则是奇峰兀立的高山。抚仙湖懒得理会这是一种暗示还是一种指引,它只顾尽情享受阳光和蓝天白云带来的惬意。阳光复活了抚仙湖,也复活了遍布在抚仙湖四周的植物。生机盎然的景象让抚仙湖眼睛中的光亮明明灭灭,像是那里面有了深度。
【秋叶体会】

26)阳光沿着红土高原搭好的天梯下到抚仙湖,喜欢湖水的湛蓝与深邃。(秋叶和老师在天梯的比喻上是不谋而合的,真高兴!)
  确实很深,探不到底的深度来自于长年累月都潜伏在水里,很难见到抗浪鱼背青肚白小巧玲珑形如短梭的踪影。抚仙湖适应了抗浪鱼的习惯以后,它自己的生活便成了抗浪鱼习惯串联起来的银色珠子。只有在每年农历立春节气来临时,抗浪鱼才会成群结队浩浩荡荡涌到岸边沙滩礁石处抢水产卵,让百里湖岸因此而成了银光闪闪跳跃起伏的精灵,成了鱼群掀动水浪激荡在礁石上发出来的调皮诙谐交响乐,从此宣告抚仙湖结束了肉身静止灵魂孤寂的日子。【秋叶体会】27)鱼是抚仙湖当然的主人,它们了解湖的习性就如了解自己的水性一样,只要是清晨醒来就自由自在游来游去。欢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不觉中水温就随着波涛的狂热而渐渐冷却,鱼儿们只得去适应。

  湖外的世界与湖内的世界是连在一起的,它们的地脉和物质秩序的筋络是相通的,但因为一个深不可测的湖面存在,徘徊在湖外的动物却总是以为它们置身在两个世界之间。湖外的世界天天都在喧嚣都在动荡都在此消彼长的对抗中忙忙碌碌,而湖内的世界除了抗浪鱼在春节来临时抢水产卵让湖内世界苏醒过来外,其它时间都处在了静谧的蛰伏中。湖边上或者山上的动物没有经过静谧和深沉这些元素的历练,自然也就不能够认清自己需要更大的专注和几乎是所有蜉蝣般的忙碌时间,才能够明白抚仙湖的神秘在于隐藏了物质秩序交替更迭的秘密,也才能够发现自己和抗浪鱼扮演的角色差别。【秋叶体会】28)时间在湖水和湖外两个空间穿梭着,它是安静的,安静对它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要感受来自不同环境的感觉,从中寻找出时空的窗口,一滴水就是一个小世界,有很多的秘密藏在里面,等待时间去考证。

  物质秩序需要一个湖泊来掩盖自己的真相,如果不是担忧外界的干扰和侵略,就是知道自己身处在最柔软最易因为疏忽大意而出现违背意愿的改弦易辙的事情发生的险境里。随时随地能够警惕时间的过滤与遣散对物质秩序关键点布置的影响,用水的张力、韧性和密不透风的连贯性来杜绝危险的转变与隐喻发生,是抚仙湖不同于树木,山峦,泥土和动物的本质所在,也是树木,山峦,动物和泥土要对抚仙湖刮目相看的原因所在。自从云南古国的物质轮廓和历史轮廓彻底沉入抚仙湖的底部之后,那个地方就成了亡灵隐遁的地方。隐遁本身就属于秘密的性质。很多时候,秘密就是自然故意不说出来的真相。抗浪鱼大部分时间沉在湖水的深处,除非到了产卵时节才浮到水面被湖外的世界看见,才给湖外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推测湖内世界秘密的线索——抗浪鱼并不是沉湎于与湖底的物质秩序暗中互通款曲的快感中,而是它们肩负着守护物质秩序的柔软环节的重任。它们体型酷似梭镖的情形就是一个间接的佐证。【秋叶体会】29)在植被的心里,湖水的平缓让它们渴望,它们像一面镜子反射着阳光,过滤了其间的狂热,使光线变得温文尔雅,很希望像鱼那样在水中畅游,鱼在水中的心情一定很好。



归纳总结  【秋叶体会】
  
  1)老师,秋叶是一段一段看,一段一段写感受,然后慢慢往下写,可能有别于通篇读完再写感受,这样也是在向老师反馈阅读进程中,我的心里感受,更是秋叶学习的好机会。
  
  2)简明扼要地把文字的格调和自我式叙述表达出来,向读者传递出自我拯救的信息。
  
  【秋叶体会】
  
  3)古老的灌木丛像一层厚实的棉被,盖在谷地之上,不管它捂的多么严实也无法裹住红土地的热情,红色已经成为这片土地的歌谣,时间只是滴在上面的休止符,时间的包容性使得一个古老的曲目被盛情传唱下去。
  
  【秋叶体会】
  
  4)红色是高原土壤的标志,天意的着装使这片圣神土地时时散发出神秘感。鸟儿的歌声打破了宁静,红透的土壤表现出绅士般风度。
  
  【秋叶体会】
  
  5)长在红土上的植物也展现出不一样的气质,高贵,静雅,落落大方盘起青枝绿叶,虽然有极个别的植物翘起二郎腿,但也是无奈之举,在顽皮的小动物面前,需要这样的幽默。
  
  【秋叶体会】
  
  6)大型动物们不忍和小动物们抢夺食物,就选择了离开,也许有点悲壮,但这完全是高尚的承让,它们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渐渐被感化了,得遵守红土地的游戏规则。
  
  老师,秋叶想以第三人称写,但写不好,可能会曲解老师的原意,请老师看看吧!
  
  【秋叶体会】
  
  7)田鼠生来就喜欢穴居,也许是时刻紧绷的神经,使它们对一些风吹草动都很敏感,特别是对季节的变化很敏感,当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时,他们表现出迫不及待的样子,真希望在草丛中捉迷藏的日子快快到来。
  
  【秋叶体会】
  
  8)滇池的形成绝非偶然,地壳在变迁时,岩浆兴奋地东奔西跑,浮在其上的地表也在颠簸中此消彼长,低的地方灌进海水,形成了湖泊。湖泊的灵性吸引着动物们,它们时代和湖泊为伴,它们早已是最好的朋友了。
  
  【秋叶体会】
  
  9)鱼儿们短暂的记忆是美好的,滇池里的水草个个能歌善舞,穿行其间是一种享受。
  
  【秋叶体会】
  
  10)滇池上水波荡漾,也许是一种时间的刻度,一切有关滇池的故事,都被水波温柔地记录下来,岸边的印记是最好的证人。
  
  【秋叶体会】
  
  11)滇池在田鼠心中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滇池是它生息繁衍的地方,滇池的波浪声唤起它们咀嚼的欲望,它希望水面再宽一点,水再深一点。
  
  【秋叶体会】
  
  12)不甘寂寞的河床,等不来河水的温纯,就把触角延伸到天上,在向天祈雨。
  
  【秋叶体会】
  
  13)那徐徐延伸的触角,有的刚劲,有的还没有脱俗,有的在指点江山。它们呈现出千姿百态,随意凸起,随意收放。
  
  【秋叶体会】
  
  14)这些触角在寻早雨季的同时,还不忘为这片土地做宣传,当风经过时,它们就漫天吆喝,把土产一股脑清点一遍。
  
  【秋叶体会】
  
  15)触角保持着原始的土色调,把朴素的河床味抹在身上,想念河流时就闻一闻。
  
  16)剑麻奇迹般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它们需要的不多,在艰苦的环境下,每时每刻都在书写着生命的宣言,它在宣誓,干枯的河是不会缺失生命的。
  
  【秋叶体会】
  
  17)似乎一切的型都包容在无形的时间里面了,但阳光却是一个例外,直来直去的它不但从时间里逃逸出来,还日复一日地盘点着岁月,梳理着岁月中的故事,就连长满植被的土丘,也成为它经常落脚的地方。
  
  【秋叶体会】
  
  18)土丘旁堆积着一些更为光滑的岩石,在阳光下一闪一闪,时间觉察到那些闪光再呼唤着自己,但却领会不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秋叶体会】
  
  19)时间仔细回放着记忆的胶片,恐龙时代在它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高大的灌木直插云霄,绿色的植被把岩石盖在身下。可繁荣的景象却未能维持多久,就被无休止的争斗所践踏,食物的链条在一点点消失,岩石一点点裸露出来,空气变得污浊不堪,无法继续维持生命的存在。
  
  【秋叶体会】
  
  20)严酷的生存环境,大自然有了自我的判断和撅着,那些恐龙敌不过环境的变迁,留下遗骨憨然离开了时间的视野,荒芜的河谷从此无人问津,鸟儿不再来了,河水在岩石上留下不规则的吻痕,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曾经热爱的故乡。时间卷起舌头不再言语了。
  
  【秋叶体会】
  
  21)时间和空间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向前延展,哪里才是尽头呢?只有它们自己知道,不过当时间飞行到高原南部时,它却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让它激动不已。动物的多样性在丛林里又一次呈现,时刻有一种自满自足的氛围向这片土地靠拢着。
  
  【秋叶体会】
  
  22)时间利用特有的延展性,变换着不同的角度来审视红土高原,那些终年的积雪陪着它度过了无数春秋。
  
  【秋叶体会】
  
  23)时间教会积雪要学会冷静处理繁杂的事情,对世间的冷暖要有承受能力。
  
  【秋叶体会】
  
  24)高山给空间架起向上延伸的天梯,一些常年生长在山下的植被也按捺不住往上攀爬,爬着爬着就有点不适应。
  
  【秋叶体会】
  
  25)植被们赞叹空间的勇气,更佩服那些高山上的积雪。
  
  【秋叶体会】
  
  26)阳光沿着红土高原搭好的天梯下到抚仙湖,喜欢湖水的湛蓝与深邃。(秋叶和老师在天梯的比喻上是不谋而合的,真高兴!)
  
  【秋叶体会】27)鱼是抚仙湖当然的主人,它们了解湖的习性就如了解自己的水性一样,只要是清晨醒来就自由自在游来游去。欢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不觉中水温就随着波涛的狂热而渐渐冷却,鱼儿们只得去适应。
  
  【秋叶体会】28)时间在湖水和湖外两个空间穿梭着,它是安静的,安静对它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要感受来自不同环境的感觉,从中寻找出时空的窗口,一滴水就是一个小世界,有很多的秘密藏在里面,等待时间去考证。
  
  【秋叶体会】29)在植被的心里,湖水的平缓让它们渴望,它们像一面镜子反射着阳光,过滤了其间的狂热,使光线变得温文尔雅,很希望像鱼那样在水中畅游,鱼在水中的心情一定很好。
  
  


[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3-10-27 12:29 编辑 ]
50#
发表于 2013-9-14 09:12 | 只看该作者
期待你的解读哈~~
51#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0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0# 敬一兵 的帖子

老师早上好!
52#
发表于 2013-9-15 09:14 | 只看该作者
进来看看秋叶的指点话语,继续翘首以盼哈~~
53#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0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2# 敬一兵 的帖子

老师,秋叶想用散文的形式来解读老师的范文,不知是否合适,秋叶觉得这样是最好的交流。
54#
发表于 2013-9-17 08: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红秋叶 于 2013-9-16 09:19 发表
老师,秋叶想用散文的形式来解读老师的范文,不知是否合适,秋叶觉得这样是最好的交流。
你的这个想法很妙,我完全支持!!看了你的体会笔记,很不错,给我很多启迪性的想法,谢谢哈。
55#
发表于 2013-9-17 08:48 | 只看该作者
我希望很快能够看到你的散文,同时因为你的这个建议,再加上你现在慢慢适应了这种感性叙述的方式,我很想请你为天籁版写一些有关音乐方面的体会或者感悟性的原创文章,并严重期待着~~过去我曾经为天籁版写过很多有关音乐方面的文章,现在因为杂事较多,这方面的文章写得少了,天籁版于是就主要呈现出影视评论文章的格局,我很希望这种格局被打破。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3-9-17 08:50 编辑 ]
56#
 楼主| 发表于 2013-9-17 08:50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早上好,读老师的文章,秋叶学到很多,要反复体会才是。
57#
发表于 2013-9-17 08:51 | 只看该作者
过去我曾经为天籁版写过很多有关音乐方面的文章,现在因为杂事较多,这方面的文章写得少了,天籁版于是就主要呈现出影视评论文章的格局,我很希望这种格局被打破。
58#
 楼主| 发表于 2013-9-17 0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5# 敬一兵 的帖子

感谢老师的鼓励,秋叶喜欢音画,音乐是流动画面的一部分,是完整主题思想的重要部分,也许对音乐的理解只是肤浅的,朦胧的,但总会有原发性的感悟。对音乐的崇拜是一个较高的境界吧。很想和老师多多学习。
59#
 楼主| 发表于 2013-9-17 14:32 | 只看该作者
请老师们观看和批改。




        秋风把天空擦得很干净,天空干净了,秋风的幻想才可以铺开来,想象才更有味道。空闲时,它想象雁阵从山梁拂过,人字型的队形把天空分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一份大的在前面引路,小份的在后面尾随。




  一朵白云不急不燥在天空中闲逛着,不时扬起头来看看西方的天空,它是要与雁阵幽会吗?

        实在猜不透它的心思,朗朗晴空中只剩下孤身一人,很可能是为了看这片初露微黄的秋林,兴冲冲而顾不上喊同伴了。阳光若无其事地从它身边经过,但还是十分好奇。白云的模样让他着迷,那妙美的身姿一定是展示给秋林们看得,让秋林们为自己鼓掌。
  
  秋林在阳光梳理之下,焕发出不同的色彩。有的树叶深得绿意的真传,风度翩翩,以为还是夏天呢。有的树叶性子急,早早就亮出黄色来,把秋景装点得醉醺醺的,白云若真得来赏景,恐怕不醉也难。
  
  还有的树叶在窃窃私语,当发现阳光来了,叶面上一丝浅浅的绯红拂过,一副害羞的样子。它们刚刚懂得害羞,可是还没完全意识到遮羞的必要,举着红彩一摇三晃。
  
  那些叶子已经变黄的树木的确很有眼色,靠近湖岸边站着,把同伴们挡在身后,不小心还是把湖水染成了金黄色。湖水有了秋天的味道,借助秋风的威力,把浪花浪扑打在幽静的堤岸上,探听着岸边秋叶们的絮语。浪花拎起五颜六色笑个不停,浪花的笑声感动了天上的白云。
  
  湖水像一面勤快的镜子,不管岸上有什么,它都一股脑掖在怀里,像怀揣着亲生的婴儿,温柔呵护着,生怕被秋风冷落了。岸上的美景情愿被湖水怀抱着,有了安全感。当风儿来骚扰,它们再也不必惊慌,
  
  微风又来挑逗,湖面荡起波纹,把水中安睡的白云晃醒了,它像棉絮一样悠闲自得,一会儿四散开,一会儿又聚在一起。水边树木看得很清楚,实在经不住这样的诱惑,触角悄悄探到水面上,试想着钩起一朵白云捏一捏,把玩一下,想享受一下绵绵的感觉。那绒绒的感觉随着微风传导进心里,一定会很过瘾。哪曾想,这兴奋劲带动了整个水面情不自禁地一起荡漾开来,水面不再平静了,原先怀里的景色也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东倒西歪,再也拣不出像样的影像来。
  
  树叶的红色,绿色,黄色,还有天空的蓝色,白云的白色。搅拌在一起,叠加着,对冲着,湖水沸腾了。树木还不肯罢,非要把这秋水的颜色调匀了。还原出熟悉的秋色。
  
  湖水一直看着自己紊乱的波颤,心里很着急,本来的好心情也搅得不知所措。但还是很好奇,痴痴地望着,真希望风儿快点把力气用完,树木们规规矩矩在湖边晒太阳。
  
  


[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3-9-20 16:32 编辑 ]
60#
发表于 2013-9-18 08:41 | 只看该作者
正在慢慢品味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6 12:02 , Processed in 0.07219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