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潭边老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雪船

[复制链接]
196#
发表于 2020-5-8 20:35 | 只看该作者
临沂风铃 发表于 2020-5-8 20:24
文学评论家不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能胜任的,很多时候,看到一篇作品很好,却对它的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应 ...

每个人都有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只是我比你爱说罢了。
197#
发表于 2020-5-8 20:36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20-5-8 20:34
历经疫情,都好好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和满足。问候临沂风铃:健康快乐!

谢谢老师,同祝!诚如老师所言。活着,健康着就是幸福
198#
发表于 2020-5-8 20:38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20-5-8 20:35
每个人都有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只是我比你爱说罢了。

没有没有,胸中有墨才能说出一二三来,我想说不知道怎么说呢。
199#
发表于 2020-5-8 21:29 | 只看该作者
《雪船》欣赏完好几天了,看来造船用了不少功夫。
200#
发表于 2020-5-11 19:24 | 只看该作者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20-5-5 18:32
要掐的,要掐的。太不能掐得太狠了。

转发一点东西,去去我们骄傲的火,主要是想少一点幼稚的识见。

       文学创作以世界-社会为对象,以塑造人物、营造氛围为方式,探讨个体之人和种群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命运。文学批评则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理性分析为方式,探讨个体之人和种群之人如何被文学创作在何种方式上所揭示,其机制为何如,被揭示的深度为何等等。在这个层面上,文学批评确实称得上对文学创作的深度解读和解释,但决不是表扬。文学批评更重要的任务是:具体的文学作品在探讨人类命运时,它揭示出的人类状况究竟道理何在?到底有何缺漏?在这个层面上,文学批评确实对文学创作展开了批判、质疑甚至苛求,但并非谩骂。文学批评真正的任务是:要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探讨来不及为文学创作所揭示的人类状况的各种可能性,而在各种可能性中,辨识出究竟哪一种可能性能为个体之人和种群之人带来幸福。很容易直观到的一个事实是:唯有追求幸福才是人——无论个体还是种群——的首要目的,其他所有看似合理的目的,比如天堂之乐、成仙之欢、涅槃之喜,都要么是后置性的,要么仅仅是为幸福之达成贡献犬马之劳。在此,文学批评具有隐藏起来的神学或宗教色彩。斗胆地说,宗教或神学色彩很可能才是文学批评的尊严之所在。
       敬文东:《感叹诗学》,作家出版社,2017年
      
       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是互相平行,却又彼此相关的两种工作,本质上不分高低,也无贵贱之别;文学批评既不负责指导文学创作,但也不是创作的跟班……文学创作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滋养了文学批评,却决非批评的衣食父母,因为批评另有文学创作所不能及的任务、领域和目的。从根本上说,文学批评对其从业者在个人素质上的要求,并不下于文学创作为其听命者设置的标杆或录取线。从终极的角度观察,文学批评家的重要性并不下于作家和诗人;和不成器的批评家相比,稀泥扶不上墙的诗人和作家在数量上只会多不会少。
       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必须同时具有高远的艺术理想、深邃的洞察力、敏感的文学直觉、渊博的理论学识、远超庸众之上的文学识见、完善的道德感,以及异乎寻常的表达能力。在这诸多要求中,也许道德感格外值得一提,因为在一个不那么相信文如其人的时代,道德感更容易被遗忘、被忽略。本雅明曾以揶揄的口吻说:如果歌德错误地判断了荷尔德林或克莱斯特,贝多芬或让·保尔,不是他的艺术理解力出现了偏瘫,而是他的道德感出了问题。道德感也许不是文学批评的第一前提,但它是保证批评伦理得以成立的首要条件;而没有批评伦理,不仅文学批评没有意义,而且只有负面的意义——负面的意义还不如没有任何意义。放眼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已经很难发现:因为批评伦理的存在或缺失,到底成就和败坏了多少文学批评家!戈培尔麾下的文学盖世太保,日丹诺夫手下的文学克格勃,姚文元手中四下挥舞的文学大棒,虽早已经沦为文学史上的笑柄,却并不真的让人笑得出声来,因为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以致于一时间竟然让人无话可说。
       不针对二三流作品的批评道德,有能力保证文学伦理的存在:文学批评忠实于它自己只针对一流作品的欲望。当下中国乱象横生的批评生态,批评被创作所藐视的惨烈境况,多来源于批评道德与批评伦理的失范,甚至是严重的缺失。太多的二流、三流甚至四流和末流的作品被谈论,一流作品要么不被认识,要么故意被遗忘——批评界至今还对王小波、钟鸣、宋炜、蒋蓝这样的作家和诗人缄口不言,就是很好的例证。
       敬文东:《艺术与垃圾》,作家出版社,2016年
      
       文学批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术,它更多的是创造,是见识,是灵感,是思想,是智慧,是和作品或作家在命运的层次上,展开的漫长对话。
       文学是一项绝对残酷的事业:它只记得住伟大的作家和作品,看看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潮》是怎么操作的,就知道残酷性何在。一个献身于文学的人除了伟大别无他途。
       二战前,美国的文学艺术从业者很自卑,他们大都愿意到欧洲采气,以便补充艺术营养;巴黎、伦敦、柏林、法兰克福甚至马德里,都是他们向往的艺术之都。美国人不仅商业上、军事上很成功,在文学上参照商业和军事的成功之道,通过整整一代批评家的艰苦努力,迅速将二战前后美国的文学作品打造为经典,赢得了和欧洲经典作家、作品同等的地位。这建立在美国批评家集体自觉的基础上;他们相信:一旦真的有一流作品出现,它是否享用一流作品应当享有的地位,阐释和批评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批评家的责任感也就在这里显现出来。
       敬文东:《梦境以北:失败主义者手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年

点评

多谢蝉衣兄。下次去还书时一定找一找敬文东的评论集。当然,我最近也在读一些评论方面的文章。比如洪治纲的《邀约与重构》,陈福民的《批评与阅读的力量》,周立民的《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石华鹏的《文学的魅...  发表于 2020-5-12 11:12
201#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11:23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20-5-11 19:24
转发一点东西,去去我们骄傲的火,主要是想少一点幼稚的识见。

       文学创作以世界-社会为对象,以 ...

为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与批评水平,近来借来了这些书,正在阅读中。同时也向蝉衣兄学习。

点评

天,这么多!可怜俺一本都不认得,桑版你太牛啦!  发表于 2020-5-13 23:4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02#
发表于 2020-5-12 12:22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20-5-11 19:24
转发一点东西,去去我们骄傲的火,主要是想少一点幼稚的识见。

       文学创作以世界-社会为对象,以 ...

业精于勤,向两位专注于文学评论的老师学习!
203#
发表于 2020-5-12 15: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20-5-13 21:28 编辑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20-5-12 11:23
为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与批评水平,近来借来了这些书,正在阅读中。同时也向蝉衣兄学习。

哦!仁兄看的都是好书。
      真希望能够和你一样也看这些书,可是我还在阅读那些比较基础的书籍。正在看的书有《艺术哲学》(丹纳著,傅雷译,三联书店版)、《判断力批判》(康德著,残雪的三哥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勃兰兑斯著,六卷本,张道真、刘半九、高中甫、李宗杰等人译,人民大学出版社)、感到枯燥时,看的是《灵光的消失——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梁鸿著)、《诗境浅说》(俞陛云著)、《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国文学欣赏发凡》(傅庚生著)、《郁达夫新论》(许子东著)、《镜与灯》(艾布拉姆斯著,有他编著的《文学术语词典》)、《当代小说二十家》(王德威著)、《小说修辞学》、《修辞心理学》,再觉得乏味了,就读《孤绝的火焰》(徐则臣著)、《长河》(沈从文著)以及几本外国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
      受文璘先生提携指导,已经看过了《美学》(黑格尔著的四卷本)、《诗学》(亚里士多德著)、《柏拉图对话集》、《西方美学史》、《西方艺术史》、《西方哲学史》、《逻辑学十五讲》、《心理学十五讲》、《中国哲学简史》、《美的历程》、《易经》、《庄子》、《中医理论》和几种版本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等,都是非常基础的书。
      近两年多来和之后在看的书,主要的都说了。可是我们知道的应该阅读的好书更多,只能寄希望于尽可能多看一点了,就像风吹来乱翻书那样。
      活着干嘛呢?好在:有书读的日子,生命消耗得快。何况文学是以最软的刺送来最甜的蜜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04#
发表于 2020-5-12 15:32 | 只看该作者
遗忘之城 发表于 2020-5-12 12:22
业精于勤,向两位专注于文学评论的老师学习!

哈哈哈^_^我也是最喜欢读闲书,像《米沃什词典》、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等,都一样。

点评

偶滴个天,这一长串书单我连见都木有见过。有套《艺术哲学》、《小说修辞学》和《镜与灯》还看得不甚明了。向衣衣书痴致敬!  发表于 2020-5-13 23:47
205#
发表于 2020-5-13 08:04 | 只看该作者
很容易直观到的一个事实是:唯有追求幸福才是人——无论个体还是种群——的首要目的,其他所有看似合理的目的,比如天堂之乐、成仙之欢、涅槃之喜,都要么是后置性的,要么仅仅是为幸福之达成贡献犬马之劳。在此,文学批评具有隐藏起来的神学或宗教色彩。斗胆地说,宗教或神学色彩很可能才是文学批评的尊严之所在。
       敬文东:《感叹诗学》,作家出版社,2017年

这种睁睛说瞎话的胡说八道竟然有人奉为圭臬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前头说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后面又说出各种具体幸福都是后置的,这种所谓的评论家连他奶奶的什么是“幸福”都不能理解全面。。。。不管是什么,对个体来说,只要TA愿意为之付出牺牲,那这种付出就是一种幸福,天伦之乐对个休来说,不是最大的幸福吗?甚至连“个体之人”“种群之人”这种生拉硬套驴唇不对马嘴之词都造得出来。。。。

这种东西最害人,看得你云里雾里,最后一无所知,因为本身就是胡说八道。你稍微看点正经东西,这类所谓的知识,遍地都是,不用再去吃别人吐掉的甘蔗渣。


  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是互相平行,却又彼此相关的两种工作,本质上不分高低,也无贵贱之别;文学批评既不负责指导文学创作,但也不是创作的跟班……文学创作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滋养了文学批评,却决非批评的衣食父母,因为批评另有文学创作所不能及的任务、领域和目的。从根本上说,文学批评对其从业者在个人素质上的要求,并不下于文学创作为其听命者设置的标杆或录取线。从终极的角度观察,文学批评家的重要性并不下于作家和诗人;和不成器的批评家相比,稀泥扶不上墙的诗人和作家在数量上只会多不会少。——敬文东:《感叹诗学》,作家出版社,2017年

敬先生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P
文学批评就是被这群人给搞歪了。
搞得好像没有文学批评家,真正的作家和诗人都得跳楼上吊喝药自尽一样;P
文学批评家们最多是毛,而作家和诗人才是真正的皮,皮之不存毛将。。。。。
一群没有真正写作能力,只能靠着批评他人作品生存的种群。。。。太鬼扯了,连最起码的常识都要混淆视听,简直了。。。。

竟然大言不惭地说:  文学批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术,它更多的是创造,是见识,是灵感,是思想,是智慧,是和作品或作家在命运的层次上,展开的漫长对话。。。。
没有作家的灵感,没有作家们的辛苦,没有作家们对世界文学的奉献,你批评个毛啊?
这种后发性甚至寄生性的文学批评也敢自称创造?创造“个体之人和种群之人”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吗?

读点有用的东西吧,随便一本基础哲学书都这类东西有价值。;P

点评

专家的看得懂,学习了。送花!  发表于 2020-5-13 23:51
感觉 这是我砖家师父说得最上道的一段话。  发表于 2020-5-13 16:04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06#
发表于 2020-5-13 08:23 | 只看该作者
文学可以批评,但要说人话,不要说神话,玄话。把很深的想法,看法,用很浅的语言说出来,说得明白,这是有能耐的表现,这是真懂,不是卖弄。

点评

唉呀,这是除了我砖家师父以外,说得最漂亮,最实质,最一针见血的话。  发表于 2020-5-13 16:05
207#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0:18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20-5-13 08:04
很容易直观到的一个事实是:唯有追求幸福才是人——无论个体还是种群——的首要目的,其他所有看似合理的目 ...

                                                        
208#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0:56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20-5-12 15:29
哦!仁兄看的都是好书。
      真希望能够和你一样也看这些书,可是我还在阅读那些比较基础的书籍。正在 ...

如此甚好,老桑仰望之。
《西方哲学史》读过两个版本。但具体到某位哲学家的大作,不敢攻读,因为“望而生畏”也。康德和黑格尔,曾经试图钻进去,无奈过于艰深,加之时间与精力远远不够,终至于放弃。有段时间听过邓晓芒在喜马拉雅上的课堂讲座,听得云里雾里。一般认为,英国的哲学家是最容易读懂的,而德国的哲学家,要读懂,非常之难。本身翻译就是个问题,而哲学的词汇又极抽象,往往会形成“训诂”学,晦涩之极。所以,一般人要想读懂西方哲学,难于上青天,只有极少数天才去研究哲学。搞文学的确实要懂点哲学,至少要懂得一点西方哲学史。有人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所以,我没有一个一个深入去读。当然,我也知道,邓晓芒一生也只对康德哲学有个较深入了解,或者说只是和他的老师一起翻译并解读了康德的著作而已。至于艺术哲学什么的,我大约是不会读的了。时间精力不济啊。

哲学这门大学问,可能学习起来并没什么意思的。因为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也就是说,旧有的哲学体系总会被新的哲学体系颠覆与推倒。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起,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无一不被后来的哲学家们否决与否定,到了康德黑格尔,哲学已经被终结了,康德与黑格尔建立起天才的庞大的哲学体系,已经让后来的哲学家望而生畏,对古典哲学再无可研究的余地。而现代哲学,实际上是在倒退,因为哲学已经富含来越科学化了。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哲学上的回溯。哲学起源于神学与科学,后来超越了神学与科学,后来又沦为神学的奴隶,现在,则成为了科学的奴隶。现在还有哲学家吗?我认为已经没有了。至少几十年已经没有了。哲学在退步。我们的哲学,重新回到了几千年前的“原子论”。

所以,深入去读哲学,会很痛苦的。那还不如知之点皮毛为妙。或者,研究一下中国哲学。研究一下老子与庄子。毕竟,从母语的角度讲,老子与庄子算得上浅显易懂。

当然,读一点哲学总是好的。比如一些现代哲学家的逻辑论,罗素与培根的鸡汤文,都是有益的。

点评

赞成赞成,西方搞哲学的许多都成了疯子,咱中国的哲学家多长寿。读庄子,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 逍遥自在  发表于 2020-5-13 23:5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09#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1:16 | 只看该作者
鴳雀 发表于 2020-5-13 08:23
文学可以批评,但要说人话,不要说神话,玄话。把很深的想法,看法,用很浅的语言说出来,说得明白,这是有 ...

当今的中国批评界,本来就存在两类批评家,一类是学院派,一类是业余派。这两类其实很专业的,或者说,他们都是相当专业的顶极读者——我们知道,读者也是分层级的,读者的层级就是金字塔形。一般认为批评家们处于最高端读者群。

学院派为了维护自己的批评尊严与霸权,当然要建立一套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他们往往对文学作品与作家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或捧或棒,这是由不得作家自己的。打个比喻,他们就是高级食客,他们可能不会做菜,但绝对是好的食客,这一点毋庸置疑。至少,在阅读量上,他们一般会高于或远远高于创作家们。

批评家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他们,创作家们大约会如澳大利亚草原上的野兔一般疯狂“繁殖”,从而使得文学的种群质量得不到控制与提升。而批评家们就是狼。他们可能嗜血,但正是因了这种血性,使得创作家们将质量不断注入到作品的基因中。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理解。

所谓业余的批评家,一般就是那些文学期刊杂志编辑,以及一些文学创作者本身。这类批评家的批评,应该更结“地气”。

但也少不得学院派批评家。没有一个权威,这些文学爱好者听谁的呢?不可能任文学家的作品自生自灭吧。而一般的业余批评家,大家也难以相信啊。毕竟,我们是一个信奉信仰权威的文学种群,或者说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权威的时代。每年的各种文学评奖,不是吗?我们有谁不去读那些获奖作品而读那些毫无名气作者作品的?
210#
发表于 2020-5-13 11:58 | 只看该作者
老桑斑斑是属于学院派还是业余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9 03:44 , Processed in 0.06722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