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528|回复: 1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温柔绽放——在散文中读若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28 0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温柔绽放
            ——在散文中读若荷

            ·敬一兵·

  一直以来,作为一位山东作协的散文作家,若荷总是用不动声色的笔触,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以简朴、素雅和温柔的文字方式,像池塘里荷花吐出的清香那样,轻柔而又安静地传递给我,细致敏锐,温暖平和,让我被物欲和冷酷冻结已久的干枯内心,因了载满春天般温暖的文字浸润,渐渐湿润起来。哪怕心口在淌血,依旧保持微笑,永远不失优美的姿态。若荷精妙、柔美和婉约的散文传递出来的芬芳,让我有了一读再读的冲动。

一 温柔绽放

  在尘世的一隅,被切割的总是淳朴的思想。但是,思想仍然在流动,清溪一样:“喜欢书,喜欢于沉寂的夜晚拥书而坐,静静地细读那几经作者选择、过滤和心灵的火花撞击过的文字,让那文辞里积淀着人生哲理的语句流经苍白的心田,悄然渗入心底(《希望生活中多一些书香》)。”这样的思想流淌过程,决定了若荷的认识方向,不是走向宫廷和官场,而是走向坊间、村落或者僻静的深处。温柔(它的背后是热爱)这个词汇,过去是献给神灵的,现在却是很多人的个体感官对性爱的代词,但这个词汇,在若荷这里,就成为了推动她认识行走的动力。人的生命本质,是一种强烈的渴望,无论我们被引入什么样的认识世界,无论我们以怎样的持守不放的态度,让心灵的花朵,一瓣一瓣地打开,没有温柔的博爱,内心都会因了沮丧、堕落、干枯而一点一点死去。

  在我的印象中,若荷的散文,仿佛一双慈祥的眼睛,温柔地凝视着周围的一切。这双眼睛,能够看到怎样的清晰程度,能够看多远,我无法确定。我能够确定的是,这双眼睛,一定是带着温柔的博爱,温暖的语气,祥和的语速,降落在一如草芥般的细微之处,让那些隐匿在事物结构深处的细节,一下子就卓越起来,真挚感人:“曾经自己亲手做风筝,几根竹片扎出春天,一张白纸裁剪梦想,牵上一根细线,风筝就能在高高的天空中飞翔,一边做风筝,一边唱春天的歌谣(《春来三月放风筝》)”,“生命真好,告诉我们要挚爱生命中的每一座山冈上的每一棵小树,每一条河流里的每一朵浪花,每一道阡陌间的每一粒微尘。它让人梦幻发芽,信念开花(《“百花台”的花》)”,如是的描述,都让我在感动中,找到了若荷对温柔的注释。热爱世间平凡细微的事物,作为文人,她具备了识珠的慧眼。

  在浮躁、自私、贪婪和妄为的对面,从细微的事物和草芥人物身上找到热爱的理由,这绝对是一种人格高度的象征。是的,天堂就在细节当中,爱这个如天堂般的世界,难道还要等到明天?如果不是阅读若荷的散文,我是不可能发现她的温柔品性——她亲切,但不同于一般人的亲切。她乐于助人,但不求回报。她重情意,但绝不张扬。她内敛祥和,但不乏敏锐与细致,一如她的散文风格。

  说若荷的散文,是池塘里温柔绽放的荷花,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二 遵循自然

  下面这些话,出自若荷的一篇随笔《你的眼睛,在想什么》。

  她那时正依偎在我的膝盖上大吃特吃一大把的菠萝豆,一边往嘴里放一边抬头频频看我,然后用稚嫩的很纳闷的语气问:老师,你的眼睛在想什么?我的眼睛在想什么?于是我便怔了一下:心想这孩子,哪有眼睛在想什么的道理?我被孩子天真的问话逗笑了。然后我又认真、严肃地想了一下,最终是不再笑了。其实,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在想什么。这样的问话因为出自一个孩子,姑且我就这样沿着孩子的思路去深思一下吧。

  我很喜欢这样的思索文字,它庄严地道出了一个真正的作家的内心秘密,还有文字的神灵所在。

  自然,她环绕着我们,围抱着我们,她永远创造新的形体;现在有的,从前不曾有过;曾经出现的,将永远不再来;万象皆新,又终古如斯。我们活在她怀里,对于她永远是生客、过客。她以风啸、鸟啼、蛙唱、雷鸣等形式不断地对我们说话,又始终不把她的秘密彻底展示给我们。我们不断地影响她,又不能对她有丝毫把握。要重建人的自然感性,就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天籁之声,就要学会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为自然复魅,体认自然正是以其永恒的不变性和广大的孕育性来托举人类的,从而警示人类要尊重自然而非狂妄地超越自然来实现人类的一切野心。

  孩子们为什么总比大人快乐?因为他们离大地更近,他们常常蹲下来欣赏一朵野花,或关注一只甲虫。我以为,一朵野花,一只甲虫,一次风拂,一汪绿水,甚至一粒尘埃,都是孩子眼中的自然。

  弯下自己的腰,与儿童处于共同的高度线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与他们一起,进入自然。一切幸福与快乐,不是单独理解,而是共同分享。孩子是自然的缩影,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如是的感悟,来自我对若荷散文的阅读:“‘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久违了,这儿时的歌谣。曾几何时,它伴着我们的童年成长,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游戏与生活,甚或影响着我们未来的认知与思想(《远去的童谣》)”,“放了暑假,舅家表姐也会来和我一起钓虾,她家离我们镇有二百多里路,当年母亲工作忙时,就把我放在她家里,我基本上就是在她家长大的……当我们把脚深入水中,饿极了的小鱼小虾便把我们的脚误以为是它们的美食了。虾们先是用它那两只剪刀一样的大钳去钳你的脚趾头,大一点的虾子,虾刀是很锋利的,它能把你的脚趾头钳的生疼,小不点的虾子,则把身体匍匐于你的脚面,轻轻地一弹一跳,用它们那纤细的八条腿在你脚面上挠来挠去。而有些身体柔滑的小白条鱼,则会在你的脚边摇来摆去,它们用这种方式那么温柔地‘抚摸’你(《童年的往事与歌谣》)”。这些不动声色的声色描述,这些像流动的流水、流水的流动的文字,简洁,淳朴,空间感极大,富有张力,干干净净,让我在远离了世俗喧嚣的地方,听见了来自天外上帝的脚步声。

  遵循自然,是人性的本质,它的意义,比行为更深入,比时间更持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自然的语言来还原散文,使得文字的烟雾,荡然无存,剩下来的,是没有杂质的纯粹过程,自然的纯粹过程。

  这样的联想,来自若荷遵循自然的写作方式,一下子就如马匹,驮来了我越来越坚定的信念。遵循自然还是遵循名人,这是一个作者素质的分水岭。若荷在这个分水岭上,态度是鲜明的,她的散文自始至终崇尚自然,对自然一而再、再而三地讴歌,这是她内心的使然。

  无论名人,还是学者,我永远不会认为,在当今崇尚个性且多元价值观共存,并以娱乐性、消闲性为主的快餐文化时代,出版了多少著作,在杂志上发表了多少文章,是鉴别和丈量一个人散文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当然,我不否认,沿循书籍和杂志的道路,走出了不少的文字英雄,但同时我也看见,在这条路上,还走出了一些类似跑码头的手艺人。手艺人中,不排除喜欢翘尾巴的角色。喜欢翘尾巴的习惯,不是上帝给予的,是陶然于自己在灯光下投在地上的影子的结果。那影子,就是文字的尾巴,那灯光,就是书籍或者杂志。灯光,是雕塑影子的工具,而这工具,大多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雕塑的过程,于是就成了射击的过程,看谁更能够用涂抹了蜜的箭,正中编辑的下怀。这样的说法,虽然有偏激之嫌,但谁又能保证说,其中没有少数人的审美观,就可以决定一个作者的生死现象呢?于是我以为,像若荷那样安静地写作,用孩子的眼光,体验和反映自然,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三 悲悯的心

  先让我来再次触摸一下若荷的文字。

  《寄养猫》:“每次回家,我都对母亲的小院恋恋不舍,还有那只猫,看到它我心里便会产生愧疚的,总是在默默地想,当我不在母亲身边的时候,这只小猫或许就是母亲说话的目标,是它容纳了年迈的母亲的絮叨,这使我不能不感激那只小猫。”这已经不是一只普通的小猫了,而是暗示了对所有护佑我们的心灵而发出亲切感念的事物。

  《一路繁花》:“路上,总能与一对拾破烂的夫妇相遇,不是迎面而来,而是在我心无旁鹜,专注地走向某个路口的时候,他们正巧在那里慢慢的挪动。往往是,一辆沉沉的木板车,车把和绳索重重地负荷在一个人的身上,而另一个,则跟在这一个的身旁,不紧不慢,依依相随。相跟着的大多是那个女人,怀里抱着一只京巴狗,毛色白,有些脏。但她脸上表情告诉我,她是那么爱怜着它……那条京巴狗,是在他们的收留下,才结束了那么久的流浪日子。在它的眼里,心里,或者能够感觉他们的一颗温暖博爱的心。京巴的生活看起来很快乐!在他们捡拾破烂的时候,那只白毛京巴便跟在他们的左右,奔跑出老远,再回来,往往复复,远远近近地玩耍。”这是比诗句还要让人感动的细节,这是生活里的某些辛酸的细节,它支撑了花瓣一样张开的散文,让每一个蕊柱上,都汲满了悲悯的气息。

  《城市里的鸟儿》:“那个墙洞,我原先打算在冬季来临之前用水泥把它堵上的,我在上班的路上经过一个建筑工地,笨重的搅拌机里面有我所需要的混凝土的泥浆,它只需要拿取小小的一撮,便会让洁白的墙面光滑如初不差分毫的平整了。所以这些鸟儿们,是住不长的。然而到了真正要把它堵掉的那一天,我却被那鸟儿弄得神魂颠倒,因满怀的怜惜而变得犹豫不决。我的思想在堵与不堵之间徘徊起来。因为我看到了那则消息,那则有着奇观的女贞树的消息,它让我心里一疼,为它们恻隐起来。堵墙眼是我为了保暖的必须,可对于它们来说却是那么地不公平。生活原来可以这么残酷,用一团泥浆便足以把它们的家毁掉,将它们撵走,使它们在城市繁华的夜空里流浪。”城市里的鸟,在人的面前,没有被杀戮,它们的家,没有被毁掉,除了最亲切的悲悯情愫,还能是什么呢?

  如果说散文是若荷的思想骨骼,那么文字,就是她构建文本的血液和细胞。触摸的结果告诉我,若荷的文字,是自由的宝贵,还有幸福的来之不易的符号表示。世界上任何事情的结局,都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是有有限的圆满和无限的遗憾。完美与残缺,是世界显示出来的真相,如何看待,就是一个心性问题,也是散文高下的一种检验或丈量。

  一篇散文的质量高下,不在于写作技巧,只要有了悲悯的情愫,就会意味深长,就会散发出包容与恬淡的和谐韵味。反之,没有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悲悯情愫,文章即使用了再多的写作技巧,这技巧,也是平庸的,乏味的。

  正是因为有了悲悯的情愫,若荷才会采取“后退法则”的方式,从事物的跟前,后退到孩子的位置上,后退到原生态的时间里,后退到能够抚平高度和偏见的地方,后退到人性最初出发的那条起跑线上,用现实对现实的大距离、大尺度来整体性地呈现自然,呈现自己,以便让感情的真挚性和独特性,能够和盘托出,并与自然,密不可分。

  多次触摸若荷的文字,这个印象,一直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在散文中读若荷,让我得到了丰硕的收获,作为朋友,我,除了惊讶、欣喜和感谢外,更有深深的祝福!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3-28 08:32 | 只看该作者
温柔绽放,遵循自然,悲悯的心。三个章节具体而全面的反映了若荷的文字特点和真实内涵。实际上,我在06年在《中华散文》上看到作者的文章之后就有了深刻地印象,这以后,也经常在其他报刊上拜读到。很是敬仰。敬老师用“温柔绽放”来品读若荷的散文最恰当不过了。也许散文越是沉静越好,越是沉静,就越是具有感染力、穿透力和艺术性。若荷的散文写作,基本上不急不燥,始终以温情的目光,平等和认真的心态,有感而发,书写触及自己生命和灵魂的人间物事,情感朴素,行文自然,给人以精神上的共鸣。若荷的文章之所以愈来愈受到人们喜爱或尊崇,是她相当精确地把握了文学质感的永恒性,历经时间之水湍磨,其文字质感愈显润泽。最智慧的品评,优雅的语言和深刻的洞见,凝练的表述和独到的分析,使得若荷的文字在敬老师的笔下到处都是透彻和明晰的思想。好文,精华支持!
3#
发表于 2008-3-28 08:42 | 只看该作者
敬老师结合若荷散文的特性和风格,掺入大量的文学写作的自己独特的观点。比如“要重建人的自然感性,就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天籁之声,就要学会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为自然复魅,体认自然正是以其永恒的不变性和广大的孕育性来托举人类的,从而警示人类要尊重自然而非狂妄地超越自然来实现人类的一切野心。”,再比如“ 一篇散文的质量高下,不在于写作技巧,只要有了悲悯的情愫,就会意味深长,就会散发出包容与恬淡的和谐韵味。反之,没有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悲悯情愫,文章即使用了再多的写作技巧,这技巧,也是平庸的,乏味的。”
   给人以提高和极大的启迪。学习,咀嚼。问一兵斑竹好!
4#
发表于 2008-3-28 08:50 | 只看该作者
一篇散文的质量高下,不在于写作技巧,只要有了悲悯的情愫,就会意味深长,就会散发出包容与恬淡的和谐韵味。反之,没有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悲悯情愫,文章即使用了再多的写作技巧,这技巧,也是平庸的,乏味的。

  正是因为有了悲悯的情愫,若荷才会采取“后退法则”的方式,从事物的跟前,后退到孩子的位置上,后退到原生态的时间里,后退到能够抚平高度和偏见的地方,后退到人性最初出发的那条起跑线上,用现实对现实的大距离、大尺度来整体性地呈现自然,呈现自己,以便让感情的真挚性和独特性,能够和盘托出,并与自然,密不可分。
见地深刻而又独到,这样的文章,对人很有启迪,真是精彩,真是难得!
5#
发表于 2008-3-28 08:53 | 只看该作者
一直喜欢若荷的文字,细腻、平静、自然、质朴等等,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句句打动人心,有返璞归真之感。她的文字似潺潺溪水流过心田,阅后有种恬淡舒适之感。
今天经一兵老师对若荷散文的一番诠释,更加深了我对若何老师的敬慕之意。
拜读、学习、欣赏一兵老师精彩的文字。
6#
发表于 2008-3-28 08:5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敬老师如此对若荷朋友文章的解读。“如果说散文是若荷的思想骨骼,那么文字,就是她构建文本的血液和细胞。触摸的结果告诉我,若荷的文字,是自由的宝贵,还有幸福的来之不易的符号表示。世界上任何事情的结局,都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是有有限的圆满和无限的遗憾。完美与残缺,是世界显示出来的真相,如何看待,就是一个心性问题,也是散文高下的一种检验或丈量。”

问好敬老师!
7#
发表于 2008-3-28 09:02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若何的清丽与柔婉。敬版分析的到位。欣赏了。
8#
发表于 2008-3-28 09:05 | 只看该作者
正是因为有了悲悯的情愫,若荷才会采取“后退法则”的方式,从事物的跟前,后退到孩子的位置上,后退到原生态的时间里,后退到能够抚平高度和偏见的地方,后退到人性最初出发的那条起跑线上,用现实对现实的大距离、大尺度来整体性地呈现自然,呈现自己,以便让感情的真挚性和独特性,能够和盘托出,并与自然,密不可分。
这样的见解,独一无二,精彩的文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9:1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温柔绽放,遵循自然,悲悯的心。三个章节具体而全面的反映了若荷的文字特点和真实内涵。实际上,我在06年在《中华散文》上看到作者的文章之后就有了深刻地印象,这以后,也经常在其他报刊上拜读到。很是敬仰。敬老师...

我非常感谢杜版在第一时间给予的高度评价和真挚的鼓励,握手致意!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9:1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于文华 发表
敬老师结合若荷散文的特性和风格,掺入大量的文学写作的自己独特的观点。比如“要重建人的自然感性,就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天籁之声,就要学会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为自然复魅,体认自然正是以其永恒的不变性和广大的孕...

你的认同对我就是最大的鞭策,感谢并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9:1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流浪者 发表
一篇散文的质量高下,不在于写作技巧,只要有了悲悯的情愫,就会意味深长,就会散发出包容与恬淡的和谐韵味。反之,没有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悲悯情愫,文章即使用了再多的写作技巧,这技巧,也是平庸的,乏味的。
...

谢谢你的支持与鼓励,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9:1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雪梦 发表
一直喜欢若荷的文字,细腻、平静、自然、质朴等等,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句句打动人心,有返璞归真之感。她的文字似潺潺溪水流过心田,阅后有种恬淡舒适之感。
今天经一兵老师对若荷散文的一番诠释,更加深了我对若...

若荷的散文确实写得漂亮,值得我好好学习。感谢你的支持与鼓励!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9:1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娴情逸致 发表
欣赏、学习敬老师如此对若荷朋友文章的解读。“如果说散文是若荷的思想骨骼,那么文字,就是她构建文本的血液和细胞。触摸的结果告诉我,若荷的文字,是自由的宝贵,还有幸福的来之不易的符号表示。世界上任何事情的...

谢谢你的支持与鼓励,握手致意!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9:1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
喜欢若何的清丽与柔婉。敬版分析的到位。欣赏了。

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交流,感谢并问好龙女版主!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9:2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银杏王 发表
正是因为有了悲悯的情愫,若荷才会采取“后退法则”的方式,从事物的跟前,后退到孩子的位置上,后退到原生态的时间里,后退到能够抚平高度和偏见的地方,后退到人性最初出发的那条起跑线上,用现实对现实的大距离、...

独一无二不敢当。十分感谢你的支持与鼓励,握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9:18 , Processed in 0.06279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