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372|回复: 1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难以释怀的忧郁眼光——于文华乡土怀旧散文鉴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 1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于文华的乡土怀旧散文,就是与一双被嵌入在泥土、苔藓和时间深处的忧郁眼睛知遇的过程,不是随意,而是必然。这双眼睛,在俭朴素雅、像秋天的落叶那样安静的土地上,以忧郁这种怀旧的情绪,与土地的精髓相互吸纳,浸润出情愫的华丽色彩,丰富,出奇不意。没有华丽的色彩,就没有高贵的忧郁。忧郁乃是美的出色的伴侣。波德莱尔的这句话,一次次被乡土怀旧散文的文字所应证,一次次被乡土怀旧散文的情愫所守护,以至于它的人文风情和人性本真,都被忧郁这种视线的力量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继续生活下去的依据,同时,也就成为了我面对乡土怀旧系列散文,一而再、再而三地释放内心对真挚博爱向往的激情狂想的全部理由。

  说于文华的乡土怀旧系列散文是一双忧郁的眼睛,一点也不过分。尽管这双眼睛的明亮程度,还没有达到灿烂的境界,但这双眼睛,却密切地与土地交织在一起,从各个不同角度,向生活投来灼热的目光,形成种种不同的画像。是的,触景生情,是他写作的基本风格,也是散文崇尚率性的韵致所在。诸如“谁都是父母心上的一块肉。及至河水稍涨,大人担心安全,就在估摸着放学时等在河边,手中提着长筒雨靴,抓着一只扔过来,再抓住另一只,使劲扔来。我们拾起来,连鞋套着穿上,有时不用挽裤脚,不沾一滴水,轻轻松松过河”( 乡土怀旧系列之二十:记忆中家乡的季节河),“村里的婆姨有意无意把犁烂的、个头小的,故意遗落下,好趁机捡拾到自己家里,让家人的饭尽可能稠些、再稠些”(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九:想起翻捡土豆的日月),“我和小姑在荒无人烟的沙滩上坐着,夜风吹拂起来。早上急急忙忙穿的单薄的一层汗褂儿此时有些冷,小姑见我冻得瑟瑟发抖,脱下她的蓝底碎红花布衣,披在我身上。而尕舅在我们的观望里,又驮回了一‘褡裢’的西瓜。他说外爷知道我来的消息,就在下瓜时有意留下了几个西瓜,要我回家时顺便捎回。舅舅还意犹未尽,趁着月黑风高,又顺水摸鱼偷了几个,我们才驮着慢慢半毛口袋的香瓜和西瓜,满载而归。打道回府时已经半夜,我没有吃外婆留的晚饭,咀嚼着满嘴的瓜香,心满意足地恬然入睡”(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二:香香甜甜大沙瓜)等等描述,都是作者在昔日的生活中,通过对琐碎小事的生动细腻的刻画,以朴素的语言来映衬深情真义的表达方式。这些近乎于口语式的句子,给人一种纯净精粹的亲近感,实实在在,剔除了粉饰溢美的形容累赘,只有动词和名词,干干净净。我十分迷恋这种叙述方式,这不仅意味着于文华的散文,完全可以用“洁白”这个没有被污染的词汇来概括,更意味着他的散文,一如文章的文眼那样,没有被表面的喧哗所掩埋,而是越来越清晰。

  阅读于文华的乡土怀旧系列散文,炊烟,草腰,车轱辘月饼,赤脚医生,菜籽地,草房间,季节河,土豆,乡戏,风匣与风车,蛙鸣声和木头与胶皮轱辘大车等的具象,就会从忧郁目光燃起的地方,沿着纸质的背景和起伏的笔触,向了我一路走来。这些具象迈动的每一次脚步,都昭示出了作者以诚恳、灼热的心感受生活,以亲切朴实的笔触体悟泥土、河流、日月和自然里的一切原生态元素而引发出来的悲悯和忧郁。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有一段缠绵的情节,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情感的一次宣泄,而是情感的一次珍藏。散文是作者对物象的内心体验,也是一种在哲学范畴的存在方式里,对生命本质独特的、痛苦的发现。这显然是在场性的,具有审美的意义。虽然我不敢用自己未来的时间,去证明曾经流淌在乡土上的那些记忆痕迹,是否会在岁月里彻底消失,但我却敢肯定,这些痕迹,是一个催人忧郁的颤音。忧郁是一种缅怀,是一种美的极致表现,那么,作者的忧郁又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他的乡土怀旧系列散文里,只字未提,这不是粗心,也不是大意,而是一种刻意。从“一年又一年,骡马嘶鸣,车声辘辘,总是在时间河谷人们的满眼期盼里,拉来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美好日月的渴盼,拉走悲伤苦痛和失意困顿的日子”(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三:木头与胶皮轱辘大车走过的乡村),还有“慢慢在日月风雨里成熟的瓜,它的果汁才最甜蜜、最爽心,所谓瓜熟自然蒂落,所谓水到就会渠成,所谓事出必定自然”( 土怀旧系列之十二:香香甜甜大沙瓜)和“任何农活都需耐心干,心燥气傲的人在打麦场呆不住。打场更是如此。急性子的人左一磙子右一磙子碾胡乱压一番,或者左边的未打熟,又转到了右边,结果会把麦子越打越生,越打越理不出个头绪来。自以为打熟了打好了,急急忙忙把麦子扫堆,有经验的把式随意会挑出来一杈一杈的麦穗,还得将那些未熟的麦秸仔仔细细找出来,重新打一番,这样费时又费力”(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一:石磨、石磙、石碾精心呵护的乡村),这些没有华丽辞藻堆砌,不是游离于思想之外的虚妄之美的描述,就明确地体现出了意在言外的“辞达”效果。沉浸在如是的情境中,我差点情不自禁喊出来:这个系列散文,哪里是什么乡土怀旧呀,它分明就是作者对自然,对历史,对情愫,对和谐以及对人自身的一次深刻反省。即便作者在写这个系列的时候,并没有完全领会唯其无法言明的意,才更具散文的魅力的道理,但作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企图,却是十分明晰的,这无疑是散文上乘之作的端倪所在。

  我一直认为,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当然,这里说的思想,是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和灵魂等方面的本质感受,是一种贴近生命本质的识认,也是散文是否具有内涵美的基本判断尺度。于文华的散文,在立意和选材上,与我的散文观发生了知遇性的吻合,我丝毫也不怀疑,这就是知音之间才能够发出来的金石之声。正是如此,他的散文,才克服或者彻底摆脱了无病呻吟的弊病,才没有陷入“逃避知识,逃避思想,逃避意义”的所谓“零度语言”的泥潭。这点,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系列文章里信笔写来,无不成趣的情形里,以及盖民间生活本来不会如文人学士期望的风雅,这就需要作者笔下长眼,分寸取舍的特点中看出来。“看见有炊烟的袅娜,就一定有家园的繁衍生息”,“ 乡村里随意溜达的风,像身边顽皮的孩子,将邵八叔的草帽一把打下来,嬉笑着跑远了,将刚刚结婚的年轻媳妇有些紧把的红红的碎花衣襟掀开,惹得不远处光棍憨大眼里几乎要冒火”,“ 乡里人的嘴就是一杆秤”,还有“像那个草字,似乎要钻入旁边碧绿的草丛中,那个花字,笑嘻嘻的,比学校花池里的菊花还灿烂”等在系列文章里随处可见的描述,用笔极其简练明净,从而有效地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采用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物象进行忠实记录,以存野趣,以达到去芜存精,是于文华这个系列散文的化野趣为雅趣的契机之一。不仅仅如此,于文华还将这些民俗,以文章末尾的意境提升的方式,推广到深厚的人文背景之中,进而让他的怀旧散文,体现出了我十分喜欢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我一次次阅读于文华的这个系列散文,于文华突破常规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和观察距离的印象,就会一次次栩栩如生地凸显起来。他在写作中,采取了“后退法则”的方式,从事物的跟前,后退到了孩童的位置上,从今天后退到了昨天的历史里,以实现他对客观事物大距离、大尺度上的整体性考察。他知道,只有大步后退,才能够使视线变得开阔,才能够有效观察对象,以及这一对象被嵌入的背景深度,对象也才能够和盘将自己托出的道理。如是的写作态度,才让他一直没有离开现场,而是站在乡土原汁原味的浸润中,用忧郁的目光,等着我和他站在一起。在场的姿态,让他的这个系列,体现出了传统散文的优美韵律,是贴近,而不是疏离,是散文对美的物理走近,更是心理走近,真是难得。我看见的文学,包括散文,其实也是自在的,不必非要在意别人在做什么,自己是否需要与之呼应。这既是散文的本色,也是我读于文华的散文所产生的启迪,更是我对他的期望所在。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文字上呈现,反倒是更容易被散点式的质朴白描所驮运。我们在寻找历史的时候,也被历史所寻找。于文华的这个系列散文,其实就是一座敞开的居室,我们在里面,看见了我们的过去,看见了我们蔓延在历史中的命脉,同时,它们也不断地转过身来,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触摸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不是走向城市,而是走向了乡村,走向了僻静的最深处。当古典主义的精华,在人类的不断消失中包围了我们的时候,这种对先人,对自然解不开的悲悯情结,终于以在场、思想和诗意的散文元素,与我们知遇在了一起。无疑,这是散文本我的纯真,具有忧郁的性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每一篇系列文章里,几乎都会用直叙、对比、穿插、叠印的手法,使文章在回环往复中,富于一唱三叹的抒情效应,烘托出忧郁的浓郁色彩。说真的,我是非常愿意和于文华在一起,忧郁并幸福。难道爱自然,爱人类自身,还要等到明天?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10-2 11:12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下午来认真学习!问候敬老师!节日值班愉快!
3#
发表于 2008-10-2 11:24 | 只看该作者
忧郁眼光的目光在睿智目光的审视下,其内在的深层的东西才更为人所知,敬版从思想、内容、语言、手法等各个角度对文华的的乡村系列全方位进行剖析,真的受益匪浅。学习,祝福文华,问好敬版!
4#
发表于 2008-10-2 11:27 | 只看该作者
敬老师的此篇文章用真切的笔触、质感优美的文字和对散文的理性解读和思考,在剖析于文化散文特点的同时,给我们阐述了“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通过于文化散文透着泥土芬芳和对自然而逶迤着理性的文字,为读者解读了“于文华的这个系列散文,其实就是一座敞开的居室,我们在里面,看见了我们的过去,看见了我们蔓延在历史中的命脉,同时,它们也不断地转过身来,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触摸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不是走向城市,而是走向了乡村,走向了僻静的最深处。当古典主义的精华,在人类的不断消失中包围了我们的时候,这种对先人,对自然解不开的悲悯情结,终于以在场、思想和诗意的散文元素,与我们知遇在了一起。无疑,这是散文本我的纯真,具有忧郁的性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每一篇系列文章里,几乎都会用直叙、对比、穿插、叠印的手法,使文章在回环往复中,富于一唱三叹的抒情效应,烘托出忧郁的浓郁色彩。说真的,我是非常愿意和于文华在一起,忧郁并幸福。难道爱自然,爱人类自身,还要等到明天?”这样的心声。好文章,欣赏学习,问好敬老师!
5#
发表于 2008-10-2 11:32 | 只看该作者

快乐阳光来了

说真的,我是非常愿意和于文华在一起,忧郁并幸福。难道爱自然,爱人类自身,还要等到明天?
写得好敬班班
6#
发表于 2008-10-2 11:38 | 只看该作者
 评论文章还要再读原文,这里先欣赏过敬版评文,回头再相对照。
 问好敬版
7#
发表于 2008-10-2 11:3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11:4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先记号。下午来认真学习!问候敬老师!节日值班愉快!

我恭候着你的高见,嘿嘿~~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11:4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汤如浩 发表
忧郁眼光的目光在睿智目光的审视下,其内在的深层的东西才更为人所知,敬版从思想、内容、语言、手法等各个角度对文华的的乡村系列全方位进行剖析,真的受益匪浅。学习,祝福文华,问好敬版!

挂一漏万的解读能够得到你的支持与鼓励,不胜荣幸!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11:4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娴情逸致 发表
敬老师的此篇文章用真切的笔触、质感优美的文字和对散文的理性解读和思考,在剖析于文化散文特点的同时,给我们阐述了“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通过于文化散文透着泥土芬芳和对自然而逶迤着理性...

你的悉心评点是我写作的动力所在,握手致意,节日问好!
11#
发表于 2008-10-2 11:49 | 只看该作者
敬版是真正用心阅读文字的人,点评细腻深刻,文华的文字我也喜欢,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场景堆砌,但是朴实无华的语言构建了一幅幅温馨的怀旧画面,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12#
发表于 2008-10-2 11:50 | 只看该作者
于文华的文章写得好,敬版的点评专业深刻!
13#
发表于 2008-10-2 13:0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微风轻拂 发表
敬版是真正用心阅读文字的人,点评细腻深刻,文华的文字我也喜欢,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场景堆砌,但是朴实无华的语言构建了一幅幅温馨的怀旧画面,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终于又见到了敬老师的评论文章,还是那样细致,精彩,专业!
14#
发表于 2008-10-2 14:3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开心,果真一砖引玉,我得好好收下,慢慢欣赏和学习了再回复,问好敬版.
15#
发表于 2008-10-2 15:04 | 只看该作者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文字上呈现,反倒是更容易被散点式的质朴白描所驮运。我们在寻找历史的时候,也被历史所寻找。于文华的这个系列散文,其实就是一座敞开的居室,我们在里面,看见了我们的过去,看见了我们蔓延在历史中的命脉,同时,它们也不断地转过身来,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触摸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不是走向城市,而是走向了乡村,走向了僻静的最深处。当古典主义的精华,在人类的不断消失中包围了我们的时候,这种对先人,对自然解不开的悲悯情结,终于以在场、思想和诗意的散文元素,与我们知遇在了一起。无疑,这是散文本我的纯真,具有忧郁的性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每一篇系列文章里,几乎都会用直叙、对比、穿插、叠印的手法,使文章在回环往复中,富于一唱三叹的抒情效应,烘托出忧郁的浓郁色彩。说真的,我是非常愿意和于文华在一起,忧郁并幸福。难道爱自然,爱人类自身,还要等到明天?

这样的评论,感觉痛快淋漓。散文写作既是叙述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好的散文一定会让读者知道作者发现了什么。于文华用系列文章,用一双忧郁的眼睛,将一个立体的农村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恰如一杯铁观音,凝重且清香!敬版的解读,真是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3 19:29 , Processed in 0.05597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